首頁>文化>

朝花拾憶,桃李芬芳

在永樂鄉的桃園裡,埋葬了一位影響貴州甚至影響全國的名人:李端棻。山川景色時時秀,桃李芬芳處處春,他劃破了封建教育的黑夜,為貴陽人民帶來了思想解放的黎明。

梁思成一家合照、最右是其妻李惠仙(李端棻的堂妹)

李端棻是貴州省貴築縣永樂人,幼年喪父,家道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後由叔父李朝儀悉心培養,刻苦攻讀。因文學造詣非同一般而受到清朝同治、光緒兩朝的知遇,歷任山西、廣東、雲南、四川及山東等省的鄉試主考官。在光緒十五年,在李端棻主考廣東鄉試時,由於十分賞識才華橫溢的梁啟超,便將堂妹李惠仙許配給梁啟超,從此也與戊戌維新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端棻雖然出身於科舉,但思想開明。《清史稿·列傳二百五十一·李端棻》中這樣記載:“二十二年,端棻遂疏請立京師大學,凡各省府、州、縣遍設學堂,分齋講習;並建藏書樓、儀器院、譯書局,廣立報館,選派遊歷生。”

京劇《黔人李端棻》表演現場

可當時遭到清朝王公大臣奕訢、剛毅的反對,這條奏請暫時被擱置。後來被總理衙門審議透過和光緒皇帝允准,在兩年後逐一付諸實施,當時的人們或許永遠都想不到,正是由於這一倡導才有了現在莘莘學子們都向往的北京大學。在今天北大的校史陳列館中,第一館便是“李端棻館”,以此來紀念這位貴州巨人曾經為全國教育做出的貢獻。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前,李端棻向光緒皇帝秘密舉薦梁啟超、康有為,還被授禮禮部尚書。後來由於“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軟禁,他也被革職貶逐新疆,中途滯留於甘州,後被赦免回到了貴州。貴州巡撫聘李端棻主持貴州經世學堂講席時,他在經世學堂上講授盧梭、培根的民主與科學的實踐事蹟。他不僅在貴州人民的心中埋下了愛國、崇尚自由、民主科學的種子,還為貴州的文化振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晚年他迴歸故里,死後葬於大關口永樂鄉。

回顧李端棻先生的一生,仕途生涯起起伏伏,唯一不變的是他憂國憂民,為拯救國家民族於危難之中,投身於戊戌維新變法。先生的風采,自當功德無量,留與後人景仰,百年之後,仍然具有教育的現實意義,無論何時,他都是貴陽人民的驕傲與自豪。

16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風姿綽約,飄逸多姿——蘭譜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