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稷下學宮裡百家爭鳴,各派士子都在議論紛紛,長期積弱積貧的彈丸之秦,何以強國富民意欲稱霸天下,官方黃老之學對此嗤之以鼻,但新興學派卻想一探究竟。

稷下學宮,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中國最早的社科院兼政府智庫,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時代就已出現,一直存在於齊國都城的稷門附近。稷下學宮雖然由國家主辦,卻以私人主持的形式執行,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樹一幟,諸子百家之間的爭鳴蔚為壯觀。

大佬荀子

在稷下學宮,荀子曾經三次擔任“祭酒”,“祭酒”就是學宮舉酒祭祀的主管,被尊立主位的德高望重的長者,相當於現在大型集團公司的執行長。由於荀子是位寬容的德高望重的主管,所以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無論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等如何,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從而使稷下學宮成為當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

荀子是趙國人,在稷下學宮講學多年,也遊歷過其他不少國家,對儒家寄希望於國君實行仁政,也有很多現實的困惑。雖然荀子自己就是大儒,但他十分清楚儒學的不足,就想去秦國實地考察研究,檢驗商鞅變法的效果到底如何。

荀子到了秦國,果然發現秦地百姓的精神面貌都格外亢奮,田野裡的莊稼也都是豐收在望的景象,因為實行了嚴刑峻法,社會秩序井然有序,此情此景也讓他心情愉悅。荀子入秦後的所思所想,也很想與秦王進行交流,他一直都在推崇孔子的儒學,也適度接受了商鞅的變法,他想推出自己的治世方略。畢竟荀子是當時的鴻儒大家,很容易就聯絡上了秦宰相,並透過宰相見到了秦昭襄王,就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

然而,荀子沒想到,秦王見面就說,是在網羅天下人才,但儒家並不合適,主要是沒什麼作用。

碰了一鼻子灰,荀子也不氣餒,當即回答秦王道,儒者重視禮儀,也都忠於國君,仁義對待百姓,國君要是啟用儒者為官,對秦國有益,百姓也擁戴,儒者即使做百姓,也都是深明大義之人啊。

秦王問荀子,如果儒者成了一方諸侯,那他又該會怎麼樣呢?

荀子回答,如果儒者成為諸侯,儒家思想將會得到更廣泛地傳播,官場風氣也會隨之發生鉅變,最終也必將有助於秦王臣服四海啊。

當時,秦昭襄王正在謀求兼併六國的辦法,也執行著“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荀子最後的話也與他兼併天下的想法不謀而合,但他最終還是否決了荀子提出的啟用儒者的建議。秦昭襄王認為他所處的時代,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不斷,是動盪不安的大時代,雖然秦國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但還是不具備發起一場直接面對六國的大決戰。在秦昭襄王的心目中,迫切任務還是要穩住陣腳並壯大實力,所以商鞅的亂世用重典那一套還是很有市場的,至於荀子“禮儀仁德”之類的儒學,起碼對秦國的現實需求不管用。

荀子入秦,之於儒家學派,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啊,更何況又被秦王拒之門外,儼然成了儒派的公敵了。其實,之後,荀子的思想,仍是以儒學為根基的,只是補以適度的刑罰。

荀子怏怏不樂地離開了秦國,秦國註定不是他荀子的舞臺,荀子也不是秦王盤中的菜,可荀子還是為秦國播下一粒種子。

小吏李斯

蘭陵,曾先後隸屬吳、越、楚等國,也是這幾個大國北上爭霸的必經之地。荀子離開秦國之後,回稷下學宮繼續講學,八年之後,受楚國春申君之邀,前往蘭陵擔任縣令。荀子赴任蘭陵令,已經五十八歲了,雖然執政的二十年從沒離開蘭陵小縣半步,但其施政的思想主張卻得以付諸實踐。除去必要的政務之外,荀子也是要著書立說的,也是要繼續傳道授徒的,自我推銷治國理政的思想,人稱荀子最為帝王術之師。

在蘭陵不遠的上蔡,有位楚國的小吏,整天吃喝玩樂,看上去很是快活。然而,某一日,有件事,小吏頓時失去了快樂,原因是他在廁所看見了一隻偷吃大便的老鼠。倒不是因為噁心,而是因為小吏無意發現這隻老鼠,看到他進來,趕快逃走時那驚慌失措的可憐樣子。小吏由此聯想到米倉裡的老鼠,一隻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遊哉地在米堆中嬉戲交配,也沒有人或狗帶來的威脅和驚恐。鑑此,小吏好生感慨,這一個人要是沒有了出息,就如同這隻吃屎的老鼠,無時無刻不擔驚受怕,這都是處境決定的啊!

這位上蔡郡的小吏就是李斯,一名掌管文書的公務員,在人人追名逐利的戰國時期,他不打算繼續混吃混喝假裝快活了,他也想要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為了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人生目標,李斯辭去小吏,到蘭陵求學,拜荀子為師,專修帝王之術,並計劃在學完之後,到秦國去輔佐秦王。

公子韓非

韓非,韓國宗室之後,少讀諸子百家及各類雜書,立志振興家族,富強韓國。少年韓非,就獨自一人周遊列國,行萬里路,讀諸子百家書,學識淵博,理論豐富,心思縝密。本是才華橫溢的少年郎,但卻是抱著體弱多病的身,不但面色蒼白,而且還口吃笨嘴,及至青年時期,雖文章出眾,然性格偏執。

韓國,周朝末期的諸侯國,曾是戰國七雄之一,韓昭侯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時期,內政修明,外御強敵,使國家達到小康之治。然而,韓國畢竟只是地處中原的小國,周邊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所包圍,根本就沒有發展的空間,到韓非所處的時代,韓國已是強秦待宰的羔羊了。

身為韓國宗室的青年才俊,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但秦將白起率兵攻韓,一舉就攻取了五十城,韓國的統治層開始分崩離析。前後歷史五年有餘,青年韓非屢次上書,痛陳治國不求任賢之弊病,抨擊浮誇奸邪愚蠢之類的小人累官進爵的歪風邪氣,可韓桓惠王竟然充耳不聞,為此韓非寫就《孤憤》流傳於世。

獲悉荀子離開了齊國的稷下學宮,來到楚國的蘭陵任縣令,並且繼續收徒教學,韓非決定投奔荀子門下,專修治國施政的帝王之術以報效祖國。

同窗求學

像李斯與韓非這樣的,不世出之精英人才,就得交由荀子來拔高,因為荀子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在戰國末期,他所達到的高度,確實無人能夠企及,何況善教帝王之術。荀子儒家的主要代表,但卻主張禮治法治並用,他重視王道提倡禮儀,也主張武力兼併天下,用法禁、刑賞來治理國家,是將儒家和法家相容幷蓄的大學者。

李斯雖然師從荀子這樣的大儒,卻有著法天下的思想基礎,追求商鞅那樣的成功之路,是為了個人的名利而奮鬥,他對老師信奉的儒學沒有興趣。李斯很清楚自己出身低微,根本就沒有家族或財富來支撐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明白自己天生就不是一個的學者,沒有才學寫出流芳百世的文章,他李斯唯有一顆功利之心,為此他李斯可以不擇手段。

韓非出身貴族,又是天縱奇才,雖求學於荀子,卻敢說儒以文亂法,他有抱負,有主見,有能力,唯缺必要的圓滑。韓非熟讀儒學典籍,又參悟法家理論,其知識水平早已遠超同齡計程車子,所寫的文章足以令名家政要刮目相看。譽滿天下的荀子,也不是韓非的敬仰,他追求的是以法、術與勢相結合的思想理論體系所主導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治世之實踐。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出自荀子的《勸學篇》,在蘭陵的日子,荀子就已看出,李斯與韓非,都有經天緯地之才,都不會沿著他的路走完一生。荀子自己,信仰儒學,但又不拘泥於儒學,借用法家思想,豐富他的治世理論,大膽提出了性惡論,對抗孟子的性善論。荀子是儒家大佬,但是極具爭議,有人說他是儒學中的法家,有人說他是法家中的儒派,褒貶自在人心,他且好自為之。

李斯與韓非同窗相處,李斯羨慕韓非的出身,但也相信自己的精明,他追求的是位極人臣,不在乎流芳百世。韓非欣賞李斯的自由,身無羈絆儘可縱橫人生,而他則要肩負著家族的使命,他必須得與故國共存亡。李斯與韓非都崇尚法家的理念,當著老師的面摒棄儒學的迂腐,但荀子、李斯和韓非心裡都明白,天下總有一天要歸於一統的,而這霸主當然非秦王莫屬了。

韓非終於要拜別老師了,他迫切需要回到祖國,秦王必定率先輾軋韓國,然後鐵蹄將踏遍六國。韓非不是看不清天下大勢,也不是不想入秦輔佐秦王,以實踐其治世施政的思想,但是他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國。韓非回國之後,又過了兩三年,李斯也拜別了老師,覺得命運已在召喚他,他要入秦抓住天賜良機。蘭陵就在楚國,楚國就在腳下,李斯生於斯長於斯,但他是不會被故鄉之情所綁架的,秦國廟堂之上的權傾朝野與榮華富貴,才是他李斯夢寐以求的人生終極大目標。

相忘江湖

李斯入秦,先拜於呂不韋門下,透過參與編纂《呂氏春秋》,贏得了呂氏的器重,並將其舉薦給了秦王。秦王是幹大事的主,李斯就勸秦王要抓住時機,儘早完成天下統一的大業,並獻秦王各國君臣離間計,提出統一六國必須率先滅掉韓國。隨後,李斯就奉秦王的旨意,派人持金和玉去各國進行收買或賄賂活動,離間六國君臣之間的正常關係,果然很快就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藉此李斯被秦王封為客卿,客卿就是為外國投奔過來的人才專設的高階官職。

正當秦王決心統一六國之時,東鄰的韓國怕被秦國滅掉,就派水利專家鄭國入秦鼓動修建水渠,以此來消耗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國迅速東進。後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惱羞成怒的秦王下令驅逐一切外國來客,包括李斯。李斯趕緊遞上《諫逐客書》,規勸秦王不要逐客,例數四代強秦,都是由於廣攬天下人才,客卿為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像張儀成功拆解六國合縱抗秦,才迫使各國不得不屈服秦國,秦王欲稱霸天下,怎麼能驅逐幫助大王成就帝業的賢人呢?秦王嬴政明辨是非,採納李斯的建議,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並被封為廷尉,即國家最高司法審判機構長官,位列九卿。

韓非在蘭陵師從荀子,學成後返回了韓國,已是法家集大成者,對法、術、勢有獨到見解,多次建議韓王,採用法家主張治理國家,也實行變法以圖自強,但卻始終沒有被採納。鬱悶的韓非寫就《說難》,看似傳授遊說君王之術,研究遊說物件的心理,實則在訴說困難與苦惱,韓王也確實令韓非倍感《孤憤》。這就是命啊,雖然韓國蔑視韓非到無以復加,但韓非仍不講條件熱戀著故國,照舊不離不棄,只是埋頭著書,《五蠹》、《內儲說》、《外儲說》、《說林》等文章相繼問世。韓非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後來,韓非的著作傳到了秦國,秦王嬴政讀之讚不絕口,要不惜代價使此等人才為己所用。

久別重逢

李斯理解秦王渴望人才的心情,說他與韓非曾同窗師從荀子,說韓非雖然貴為韓國公子,始終沒有得到韓王重用。秦王嬴政十分欣賞韓非的才華,急不可待地給韓王修書一封,並以武力相威脅,如果不獻出韓非,就即刻討伐韓國。韓王本來就不待見韓非,又見秦王如此執意相邀,也就做了順水人情,隨派遣韓非出使秦國。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這十年,李斯在秦王身邊,混得風生水起,已位列九卿了;這十年,韓非在故國繼續遭遇冷待,雖然才思泉湧著述頗豐,但卻不能用於富國強民,韓王甚至將他用做人質,以求在強秦的鐵蹄下繼續苟延殘喘。老同學久別重逢,李斯原本想親熱地擁抱韓非,沒想到韓非卻已匍匐於地,好久好久都沒有抬起來頭。

不消數日,韓非寫好《存韓》,韓國公子建議先行討伐其他五國,而將韓國作為秦國的緩衝地帶,避免直接與強大的齊國交鋒,這就是唇亡齒寒的道理。秦王讀罷,大為不悅,李斯急忙解釋說,韓非生性偏執,又肩負著韓王的使命,保護韓國是韓非的責任,只不過如此一來,就破壞了秦王的大計啊。秦王凝視李斯,停留了半晌,不無遺憾說,就將韓公子囚禁起來吧,此等人才不能為我所用,這就是老天待我不公啊。

悲情韓非

大牢裡,木几上,一杯酒,韓非與李斯,對面而坐,相視無言。

李斯將酒杯往前推了推,端詳著昔日的老同學,目光慢慢就堅定不移了,心裡清楚韓公子不惜死,但是韓公子又不得不死,因為擋住了嬴政的帝王之路,也擋住了自己宰執天下之路。女以容為傲,男以才為恃,遭人嫉妒在所難免,誰能有什麼辦法呢,憐惜昔日同窗的好友,李斯下不了手,但想暢想權傾朝野的大秦宰相,李斯必須下得了手,否則,忍辱負重的李斯的未來在哪兒呢?

韓非輕鬆端起酒杯,對李斯淡然一笑,覺得如此甚好,他韓非要是站在李斯的位置,也會這麼做的,各為其主,安慰其心,順其自然而已。韓非是不會責怪李斯的,甚至心裡好生羨慕李斯,平民出身,無牽無掛,此生只為實現青年時期的夢想。韓非也不會記恨秦王,倘若他是韓國君王,他韓非也會以天下為己任的,什麼能阻擋得了他一統天下的決心呢?

罷罷罷罷,韓非舉杯,一飲而盡,韓非子轟然倒下。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細讀古書,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