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時光星移斗轉,世間滄海桑田。

神州大地上許多古戰場、古地名,在歷史長河中歷經大浪淘沙,有的堅存不倒,有的已經無影無蹤。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與其他許多名著不同的特點之一,就是作者對地名幾乎沒有虛構。

儘管書中的人物故事,諸如周瑜、諸葛亮、曹操等確實存在大量虛構和演繹成分,可故事發生的地點,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拿出書中的一些地名,尋找它今天的蹤影,可以透過時代變遷,瞭解到許多歷史。

比如說起張飛,自然會聯想到“長坂坡”和“當陽橋”。

張飛正是在那裡喝退曹兵、嚇死曹將夏侯傑,使自己威名天下。

而關羽“走麥城”,更廣為人知。如今“走麥城”,已經成了失敗的同義詞。

英名一世的“關老爺”,就是在這小地方黯然走到了人生終點。

事關諸葛亮的地名更多,諸如躬耕“南陽”、初出“茅廬”、火燒“新野”、六出“岐山”歸天“五丈原”等等。

本篇試拿出“長坂坡”、“麥城”、“五丈原”作以盤點,與大家分享一下相關人物故事和如今它們都在哪裡:

@長坂坡

《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釋義說,長坂,又名長坂坡,在今湖北省當陽市西南。也就是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下屬縣級市當陽市中心城區西南部。

長坂坡遺址,古曰“當陽長坂”,或曰“當陽坂”。

更早的古時,此地濱臨“雲夢澤”,後來湖面沉積,到了東漢末年多為低窪澇地、水網縱橫。古書中的坂與阪為同一字,阪高,即長坂或長坂坡,又稱長板,泛指山坡。

自古以來,長坂坡就是我國南北交通幹線必經之地,也是兵家經常交戰的戰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自襄陽追擊劉備,張飛與趙雲拒曹於此。羅貫中先生演繹的“劉玄德攜民渡漢,趙子龍單騎救主”與“張翼德大鬧長坂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小說中描述,曹操統領數十萬大軍殺奔劉備駐地新野。當時,劉備手下的戰將只有關羽、張飛和趙雲,士兵不過區區三千,根本難抵曹操大軍,只有逃跑避敵。

這時,如果劉備僅率兵馬逃往江陵倒是不難,但他不忍丟下追隨他的百姓父老,於是只能日行十幾里路。曹軍追兵則速度很快,終在長坂坡一帶追上劉備。

混戰中,劉備與眷屬失散,趙雲單騎幾次殺進曹軍陣營,終於救出阿斗。但他退至當陽橋時情況危急。幸好張飛及時出現在這裡接應。

面對曹操大軍,張飛毫無懼色。大喝“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

此前,曹操曾聽說張飛“萬軍之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眼見張飛這氣勢,不覺心生懼怕。

此時,張飛怒喝三聲,竟然把曹將夏侯傑嚇得墜馬而死。

曹操見此,策馬回頭就走,曹兵亂了陣營,紛紛狼狽逃竄···。

在京劇唱詞裡,留下了:“當陽橋頭一聲吼,喝斷橋樑水倒流”的誇張敘述。

據說距長坂坡25公里處,有一座壩陵橋,就是傳說中張飛“據水斷橋”的橋。

明代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當地官員為紀念三國英雄在長坂坡大戰中的功業,特在此地豎立“長坂雄風”碑,供世人憑弔。清朝雍正年間,還有張飛後人在此豎了“張翼德橫矛處”石碑。

民國的1934年,當陽縣在這裡興建了長坂坡公園,以彰先輩尚武精神,後毀於戰亂。1979年,當地又重修了長坂公園。園內正中矗立的“長坂雄風”青石古碑格外醒目。

@麥城

三國時期的麥城,也在現今湖北省當陽市。

具體位於當陽所屬兩河鎮境內,距市區玉陽鎮20餘公里的地方。

古麥城舊址因千百年來洪水浸蝕沖刷,已被流沙泥土覆蓋埋沒。

現今僅留有不明顯的殘垣斷壁,形成了南北長約600米,寬100米,高30米的一片丘陵,橫臥在沮水河畔。

“麥城之戰”,是發生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的一場戰役。《三國志》對此戰只有“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14個字記載,極其簡要。

但在《三國演義》小說裡,羅貫中先生對“麥城之戰”進行了精心藝術加工,寫得栩栩如生。

當時,關羽已經“大意”失掉了荊州,且損失慘重。只剩下三百人馬退到了麥城。他分別向遠在西川的劉備和附近上庸的劉封、孟達發信告急求救。

但劉備遠水難解近渴;而劉封、孟達內心怨恨關羽,見死不救。

眾叛親離之下,自負的關羽決定冒險突圍。結果中了東吳將領潘璋、朱然等人的精兵埋伏,關羽被東吳馬忠等人擒獲。

關羽被擒後,寧死不屈,大罵孫權是碧眼小兒,紫髯鼠輩。於是被孫權殺害,其長子關平也死在東吳的屠刀下。

關羽的坐騎赤兔馬,被孫權賜給馬忠,赤兔馬卻數日不吃草料餓死,為它的舊主殉難···。

麥城之戰的故事,後來被演繹成“敗走麥城”的經典,並使麥城聞名天下。

@五丈原

“五丈原”是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後已的古戰場。

說到“原”,人們必然會知道這是西北的特有稱謂,確實如此。

“五丈原”,現今位於陝西寶雞市岐山縣五丈原鎮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它南靠秦嶺棋盤山,北臨渭水河,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蔡家坡站5公里。

“原”高20餘米,東西皆深溝,面積約12平方公里,形勢險要。 

這裡早年因飲用水困難,曾有“有女不嫁五丈原,吃水還比吃油難”的民謠。

三國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巴蜀大軍第五次北伐曹魏,由漢中出發,取道斜谷,穿越秦嶺,進駐五丈原。

在此地,蜀軍與魏軍對峙了三個多月。後來,諸葛亮聯吳抗魏計謀失敗,不久病逝於此。

《三國演義》書114回,描述此段:

“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姜維、楊儀遵孔明遺命,不敢舉哀,依法成殮,安置龕中,令心腹將卒三百人守護;隨傳密令,使魏延斷後,各處營寨一一退去。”

但魏軍的探子還是聽到了諸葛亮病死的風聲,報告主將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帶領魏軍追殺而來,

哪知剛過五丈原,忽然蜀軍的旗幟轉了方向,一陣戰鼓擂響,兵士們轉身掩殺過來。

三國書中描述:

“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曰:“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懿大驚失色。定睛看時,只見中軍數十員上將,擁出一輛四輪車來;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皂絛。懿大驚曰:“孔明尚在!···”

司馬懿慌忙撥轉馬頭,下命令撤退。

“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蜀軍將領等魏軍逃得遠了,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馬安全撤回了四川。

這個情節,後來被民間編成了“死諸葛嚇走活司馬懿”的段子。五丈原由此更加聞名。

“五丈原”名字的由來,據傳有三個說法;

A說此原前闊後狹,最狹窄處僅五丈;

B說秦二世當年巡察至此時,“原”頭曾颳起五丈塵柱大風;

C說“原”高五十餘丈,曾被稱為“五十丈原”,由於口傳有誤,簡化成了“五丈原”。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國畫 | 現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筆墨律動——“白賓虹”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