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之中出英雄”,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人們的生活並不富裕,經常會因為“食不飽,穿不暖”而煩惱,但正是因為環境的惡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志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大多都是逢亂世而崛起。
為了能解放當時中國人民被禁錮住的思想,這些所謂的“文豪”們也提出了不少的想法,為了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他們也寫了不少“名垂千古”的文章。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的出處想必也不用多做解釋,對魯迅的才華,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作為有著鮮明時代性的文學家,魯迅的文學風格也極為直觀,眼光辛辣、觀點獨到。
在這些看似美好的文字背後,實際上是對社會的批判,世人對於魯迅的評價也多為“細思極恐”。的確是,魯迅的文章不能深度解讀,一旦有了更深層次的探究,必定會發現當時社會上無底的黑暗。
然而,在魯迅眾多帶有批判性的文學作品中,卻出現了一個以刻畫人物為主,風格溫情、充滿思念的文章——《藤野先生》。
異國他鄉,漫漫求學當時的魯迅還叫周樹人,小時候的生活也很富裕,從他的一些文章中便可以看出,魯迅少年時期的生活條件很好,不僅家大業大,受到的文化教育也很全面。
然而好景不長,父親的病逝讓魯迅一下子沒了生活主心骨,本來是個無憂無慮的小孩子,自從父親去世,他的內心便多了一份成熟。恰好當時的中國又陷入了戰亂,魯迅看到這樣“病懨懨”的中國,便下定決定,要學好醫術。
為什麼日本屢次侵犯中國,魯迅還要選擇去日本求學呢?
原因是洋務運動的大臣張之洞曾經說過,留學生之所以去東洋而不去西洋,主要原因有四:首先,日本相較於英國美國來說,是地理位置距離中國最近的一個國家;其次,日本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文化與中國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風土習俗也極為相似,在異國他鄉也不會明顯有生活上的不便;再次,日文和中文無論是形態還是口語,都相似接近,學習起來也比較方便,適合短時期的進修;最後,當時的日本,社會制度已經改變,醫學上的成就也比中國高。所以,去日本是最好的選擇。
魯迅去到日本進修選擇了仙台醫學院,而他也是那所學校接收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剛去到日本的魯迅,心態上還沒什麼改變,初衷還是為了學習到更高的醫術回來拯救體弱多病的中國。
畢竟在那個時候,“東亞病夫”這幾個字在魯迅的心中還是一根無法去除的刺。他除了認真學習,還練習了柔道,為的是能夠增強自己的體魄。
異國他鄉,讓魯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感,更加讓他絕望的是,在一次生物課上,老師放映了一組日本欺辱中國的幻燈片,魯迅驚訝的發現,幻燈片裡受欺負的中國人,是多麼絕望無助,而站在一旁的中國人,彷彿在看熱鬧。
這一場景刺激到了魯迅,他深刻認識到,身體的病不是病,思想和精神上的疾病才是中國淪為現狀的最大“病因”,這也是魯迅選擇“棄醫從文”的主要原因。
藤野先生,溫暖學生即便魯迅選擇去日本留學,在他的內心,對日本的印象和日本人的情感也沒有好到哪去,唯一讓他內心感到一絲溫暖的就是他的老師——藤野先生。
魯迅在日本學習生活了八年,在這段時間中,他受到了不少來自日本同學的欺辱。他們嘲笑魯迅是“梳了辮子的和尚”,這才讓魯迅剪去了留了幾十年的辮子。
他們輕視魯迅是“東亞病夫”,所以魯迅才會堅持練習柔道,除了自保,更多的是想向日本人證明,中國人也是有強健的身體的。
對魯迅這樣一個“以惡如仇”、“痛恨黑暗”的人,他對日本的態度反而是保持著少有的緘默,唯一讓魯迅這樣做的理由就是給予他溫暖的藤野先生。
藤野嚴九郎,是魯迅當時的醫學老師,他的家族世代行醫,醫術更是毋庸置疑,而且藤野先生也有著非比尋常的價值觀,他認為當時日本那樣大舉侵略中國是不人道的行為,這樣的想法,在當時的日本還真是少有。
因為藤野先生兒時有過一段學習漢語的經歷,所以對於中國人還是相當友好的。
在魯迅剛剛去到日本學習的時候,藤野先生不僅沒有歧視和輕視,反而是多加照顧,擔心魯迅因為言語不通而無法學習專業的知識,所以在課下,藤野先生也經常會給魯迅“開小灶”。
對於當時的魯迅來說,藤野先生便是他在異國他鄉的溫暖。在那個人人輕視中國人的國家,藤野先生的出現給了魯迅莫大的安慰,這也是令魯迅直到去世都難以忘懷的人,也是能讓魯迅在他無比犀利的文筆中,保留一絲柔情和思念的人。
在魯迅“棄醫從文”決定離開日本的那天,他還去到了藤野先生家拜別,因為藤野先生有顆溫暖的心,所以魯迅並沒有告訴藤野先生他離開的真相,只是說他要回到自己的國家繼續學習醫學。
在臨走的時候,藤野先生還送給了魯迅一張照片,照片上寫著“惜別”二字,這是魯迅去到日本收到的第一件禮物,也是最後一件禮物。
念念不忘,善始善終對魯迅來說,藤野先生是“永志難忘”。回到國內,他一心撲在了挽救中國人思想的事業上,也寫出了很多耐人尋味的文章,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不少的反響與關注。
但魯迅不願過多的與別人談論他在日本的經歷,直到1926年,他45歲的時候,才寫出了散文《藤野先生》。之後,魯迅也託人到日本去找尋過這個先生,無奈當時的社會硝煙瀰漫,找個人何其困難。
然而,對於藤野先生來說,魯迅只不過是他眾多學生中的一個,還是個來自中國的中等生,並不是一生難忘的重要之人。
他多次照顧魯迅,不過是在盡到一位做老師的職責罷了。教好每一個學生,是藤野嚴九郎的本分,所以不存在什麼“偏愛”。醫學更是要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課題,所以嚴格要求學生的功課也是必要的。
在魯迅離開的時候,藤野先生並沒有懷揣著所謂的“不捨之心”,無論魯迅來自何方,在當下都是他的學生,他希望自己的學生可以越來越好,在離別之時的祝福,也不過是他作為魯迅老師的一個善始善終。所以,在魯迅心中的念念不忘,不過是別人的無心之舉。
結語:也許,藤野先生只是謙虛,不居功自傲罷了,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說的“無情”。畢竟在當時那個年代,日本和中國正處於敵對的關係,能夠以這樣的真情實意去對待來自敵對國的學生,已然是不容易了。在藤野先生心中,魯迅不過是個“中等生”,但在中國人心中,魯迅卻是喚醒沉睡著中國人的重要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