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驕子,光耀千秋。在歷史長河中,四川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誕生了無數的名人巨匠。這不,今年6月份,將文翁、司馬相如、陳壽、陳子昂、薛濤、張栻等人列為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這其中不乏文豪、詩人,但南宋的張栻是唯一一位理學家。
作為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他辦的嶽麓書院,學生有數千人之多;奠定了湖湘學派規模,成為一代學宗。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張栻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的名氣和學識超過了咱們熟悉的朱熹,還和朱熹開展歷史上又名的“朱張會講”辯論賽。難怪後世將他與朱熹、呂祖謙並稱“東南三賢”了!
一代賢人張栻
張栻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其一世祖張九皋,是唐朝宰相張九齡之弟,曾任唐嶺南節度使,由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遷長安。傳至八世祖張璘,任國子祭酒,隨唐僖宗入蜀,由長安徙成都。十世祖張文矩,封沂國公,即為張栻高祖,早逝,夫人楊氏攜子由成都徙綿竹,張家遂為綿竹人。曾祖張弦,封冀國公。祖張鹹,封雍國公,任宣德郎僉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父張浚是蘇軾、程頤再傳弟子,張栻繼承父親的愛國愛民思想,在任知靜江府等職期間,皆政績卓著,深得民眾擁護愛戴。
張栻從小在家庭受到張浚親自教授孔子儒家忠孝仁義的教育,並受到二程理學思想的薰陶。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張栻二十七歲,輯錄孔子大弟子顏淵的言行作《希顏錄》上下篇,圖以顏淵為楷模,致知力行,求得孔子之道。並於是年聞五峰先生胡宏在衡山傳程顥、程頤之學,遂去信求教質疑。
胡宏,字仁仲,崇安(今屬福建)人,南宋著名理學家,師事二程門人楊時及侯仲良,是二程的再傳弟子。因力主抗金,不與秦檜交往,隱居湖南衡山二十餘年。是宋代理學中“開湖湘之學統”的人物。其哲學以性、道為最高範疇。著作有《知言》、《五峰集》等。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張栻二十九歲,前往衡山拜見胡宏為師,問河南程氏學。胡宏接受張栻為弟子後,即向他傳授孔子仁義之旨和二程的理學思想,並對張栻的學問十分欣賞。胡宏在接納張栻為弟子的當年即去世,時間雖較短,但胡宏對張栻理學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張栻三十五歲,著名理學家、閩學代表人物朱熹從福建武夷山專程造訪湖南長沙嶽麓書院,與張栻一起討論了《中庸》中的一些學術問題,譬如“中和”、“太極”,這次辯學,以朱熹大體上接受張栻的觀點而告結束。但事後不久,朱熹又提出新的疑問,否定了張栻的觀點。這次張栻、朱熹的“潭州嘉會”共兩個月的時間,兩人相與講學於嶽麓、城南書院,後世將這次會面稱之為“朱張會講”,在當時聽者甚眾,盛況空前,成為嶽麓書院史上的大事,傳為佳話,後人在湘江岸邊建“朱張渡”作紀念。這次的“中和之辯”被稱為南宋哲學史上最精彩的場面。後來朱熹、張栻兩人又多次進行書信往來,展開學術討論。
朱熹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張栻三十九歲。這一年張栻完成了《洙泗言仁序》、《主一箴》。張栻的《主一箴》直接影響到朱熹,後來朱熹根據張栻的《主一箴》作《敬齋箴》,闡發自己的持敬理論。
直到,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張栻四十一歲。這一年張栻先後改定了自己的代表著作《南軒論語解》和《南軒孟子說》,它們的完成標誌著張栻理學思想的最後確立和趨於成熟。
張栻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提出“心主性情”的思想,強呼叫人的理智之心控制和把握人的本性和人的情感,使之不離社會規範。這一思想對朱熹影響很大,在此基礎上,朱熹明確提出了“心統性情”說,這成為宋代理學的重要理論。這是受張栻思想影響的結果。
張栻繼承了二程的理本體思想,提出天、性、心三者,名異實同,皆同體於理。他認為,天下萬物皆生於理,理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據。
張栻從二程格物致知說出發,提出窮理在於居敬,居敬在於存心。他以本心為基礎,從心上體驗天理,排除了格物窮理的必要性。他運用“性也,天理”的觀點,發揮張載的變化氣質的思想,構成其人性修養論。他認為,人的本然之性是純粹至善的,只是氣稟和習染的原因,才產生賊害仁義的異端。因此,他主張“克其氣質之偏,以復其天性之本”。
除了政事,張栻在教學等方面也均有建樹,尤其對宋代湖湘學派和蜀學的貢獻甚大。他在湖南建立了城南書院,主教嶽麓書院,從學者達數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學派規模,成為一代學宗。蜀中學者從張栻受教後,返回蜀地,講學於成都“兩江之上”,促進了蜀學的發展,“二江之講舍,不下長沙”。
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張栻三十四歲。劉珙在鎮壓李金起義之後,即在潭州重修嶽麓書院,於乾道二年完全建成。劉珙對張栻的學問一向敬佩,請張栻主教嶽麓書院。張栻對劉珙重修書院之舉極為稱讚,作《潭州重修嶽麓書院記》。至此,張栻來往於湘江兩岸的城南、嶽麓兩書院講學授徒,傳道授業。張栻主持嶽麓書院時,曾與朱熹、呂祖謙、蔡元定遊學楚中,講學楚黃孔子山廟學(今問津書院)。
嶽麓書院
在教學指導思想方面,主張以“成就人才,以傳道濟民”為方針。
在教育宗旨方面,張栻宣傳理學的思想、反對功名利祿之學,並在繼承胡宏學統的同時,開展學術交流和探討,從而形成和確立了具有自己學術特點的湖湘學派。
在教學程式方面,主張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即獻給學生灌輸“小學”、“六藝”的教育,又透過打掃衛生、招待賓客之類的日常鍛鍊,履行弟子職責,隨後參加各種儒家祭祀和實踐活動;再加以“絃歌誦讀”,使學生學習達到高階階段;然後再研修深造,進入《大學》所指的格物致知階段。
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以儒家經典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在中國封建社會,培養人才有賴於儒學,儒學的振興則依賴於人才的培養,二者互為依託,缺一不可。
在教學具體方法方面,張栻認為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學思並進。除此之外,張栻還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張栻雖極力推崇儒術,但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教學上,他倡導培養經世濟民之才,強調人格教育和道德踐履,對嶽麓書院務實學風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為此後辦學樹立了楷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在張栻思想影響下,產生了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經世致用派陶澍、魏源,洋務運動領袖曾國藩、左宗棠,維新變法干將譚嗣同、楊銳等傑出人才。
張栻雖以道學鳴世,書法亦精深。行書有顏書底蘊,也受蘇、黃、米時風浸染,但總體純任自然。其行書《嚴陵帖》又名《遊從帖》,為《宋代法書冊》之一,是張栻致韓元吉(無咎)的書信,內容為賀除官等事。為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正月所書,張栻時年40歲。關於本帖,一個重要的資訊是,札中談到了“與令婿伯恭遊從”雲,伯恭者正是韓元吉的女婿、當時的著名學者呂祖謙。一通書札之中,涉及三位南宋文化名人,自然可寶。
《嚴陵帖》區域性
此帖書法筆工勁利,行體挺拔,字法緊俏,清高閒雅。此帖屬名人簡文,故不以書勝而以文拔群。
總的來看,成就人才,傳道濟民,是張栻思想的精彩之處。張栻認為政事以教學為先,在社會治理中,教育為首要之舉,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或追求語文詞之工。張栻的這套理念,就算放在現在也不過時,不愧為一代賢人。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中華書脈•石鼓篆書第一人:吳昌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