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伊尹(約前1630-前1550),伊尹有傑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他當了商朝幾個國王的相,為商王朝延續600多年奠定了堅定的政治基礎,成為我國曆史上第有名的賢相。後人尊他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言孔子必及周公,他是古代兩大聖人之一。周公進一步規範社會秩序,是中國古代國家典制、人倫禮儀和教育制度的開拓者和建立者之一,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制定的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尊卑等禮儀制度,影響深遠。

管仲(約前723-前645),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公元前685年,被鮑叔牙舉薦為相,齊桓公稱之為“仲父”。其在任內大興改革,整頓行政管理系統、選賢任能、注重經濟和農業發展、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強國。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伍子胥之父伍奢受費無極讒害,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今蘇州)的營造者,至今蘇州還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陶朱公,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早年居楚時,尚未出仕,人稱範伯。以經商致富,廣為世人所知,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為財神。

商鞅(約前395-前338),是戰國時期政治家和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六位丞相之一。商鞅推行的“商鞅變法”,使秦國長期凌駕於東方六國之上,而且推動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為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冰(約前256-前251),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有人稱其為中國古代科學家之首。其傑作“都江堰”比長城還偉大,它的規模宏大、佈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蹟。有了它,才有四川這片廣茂的天府之國,才能為中國長期留下富饒的大後方。

李斯(?-前208),秦朝著名的丞相和政治家,協助秦始皇制定了法律、政策、外交、民政和統一等工作。李斯幾乎每幹一件大事都能產生影響千年的效果,司馬遷說他的功績可與周公、召公媲美了。李斯是一個法家最完全的執行者,他使“外儒內法”成為歷代統治者穩固其統治的兩大核心手段。

蕭何(前257-前193),西漢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漢初三傑之一。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獄吏,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為劉邦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穩定後方,是劉邦打敗項羽的重要基礎。前196年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

張騫(約前164-前114),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相傳葡萄、石榴、胡桃等物皆為張騫從西域帶入中原。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雜技也隨之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推動了世界文明和社會的發展。

蘇武(前140-前60),西漢大臣。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以彰顯其節操。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諸葛亮作為賢相名臣,作為《出師表》的作者,作為廉潔奉公、鞠躬盡瘁的楷模,一直受到歷代統治階級和士人的尊崇,更受到百姓的喜愛。諸葛亮對四川和西南的開發,也功在千秋。

王導(276-339),字茂弘,東晉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王匯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早年便與琅琊王司馬睿(晉元帝)友善,後建議其移鎮建鄴,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東晉建立後,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王猛(325—375),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王猛在前秦任職十八年,綜合儒法,選拔廉明。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在軍事上,統兵消滅前燕,為統一北方作出重大貢獻。在經濟上,勸課農桑,開放山澤,興修水利,改進耕作,以致田疇開闢,倉庫充實。他執政期間,“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呈現小康景象。

房玄齡(579—648),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善詩能文,博覽經史。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即位後,拜中書令,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如晦(585-630),唐朝初年名相。晉陽起兵後,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謀臣,從平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文學館建立後,位列十八學士之首。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時,位居首功,被封為蔡國公。唐太宗即位後,歷任兵部尚書、檢校侍中、吏部尚書,遷右僕射,配合房玄齡同心輔政,負責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並稱“房謀杜斷”。

魏徵(580-643),字玄成,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諡號“文貞”,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狄仁傑(630-700),唐朝時期宰相,傑出政治家。透過明經舉入仕,授汴州判佐,歷任幷州法曹,遷寧州刺史、檢校工部侍郎、江南巡撫使等職,皆以不畏權貴、造福百姓著稱。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授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清正忠耿,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和舉薦忠於唐朝的大臣,成為大唐社稷光復的重要支柱。

姚崇(651-721),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唐玄宗親政後,遷中書令。提出《十事要說》,力主實行新政,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淘汰冗職,選官得才;抑制權貴,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執政三年,被譽為“救時宰相”,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宋璟(663—737),唐朝名相。考中進士後,授上黨縣尉,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開元十七年(729年),拜尚書右僕射、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先後歷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與姚崇同心協力,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楊炎(727-781),是中國唐代財政改革家,兩稅法的倡行人。他提出與西周以後的“量出為入”原則相對立的“量入為出”的財政概念;又提出了計資而稅的兩稅法代替西晉以來計丁而稅的制度,是一項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措施。兩稅法為後代所沿用,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制度一大改革,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文學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1043年,發起“慶曆新政”。

包拯(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因廉潔公正、鐵面無私,被稱為“包青天”,也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又稱“包待制”、“包龍圖”。作品有《包孝肅公奏議》。

王安石(1021-1086),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傑出的詩人,他對後來宋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王安石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著有《文山詩集》《正氣歌》等。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於大都就義。

鄭和(又名馬三保、三寶太監,1371年-1433年),雲南昆陽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曾隨朱棣南征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1405到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進行了15世紀末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書,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釋放後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後,繼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人(今湖北荊州),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時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萬曆新政(又稱張居正改革)。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有“海青天”之譽。為官期間他推行清丈土地、減免賦稅,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深得民心。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為主張嚴禁鴉片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稱譽。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

曾國藩(1811-1872),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李鴻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1812—1885),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名將,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等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由幕僚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置省。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張之洞(1837—1909),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 的生命力,這份基因賦予每一箇中國人昂揚的精神氣質和奮發的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讓我們置身於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與大起大落、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真切瞭解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程。

1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秦始皇陵和乾陵為何不挖掘?強行挖掘,將會造成一系列的不堪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