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今日考古圈依然被浙江文博界所組織的“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大賽所刷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一下。據說獲獎作品會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基礎圖書館一樓展出至1月19日。最終來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攝影師劉玉生老師憑藉一組“1988年4月新疆古樓蘭遺址區文物普查”獲得本屆大賽的特等獎。特等獎中的主人翁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長伊第里斯·阿布都熱蘇勒老師。

發掘小河墓地時的伊老師

伊第里斯老師是維族人,上世紀80年代從吉林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新疆從事考古已經有四十餘年。他曾多次率領考古隊進入人類生命禁區——羅布泊,那裡常年幾乎沒有降水。也曾作為中法克里雅河聯合考古隊的負責人,深入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他是目前我國深入沙漠考古次數最多、時間最久的學者,因此也被業界稱為“沙漠之狐”。而他最著名的故事便是羅布泊小河墓地的考古專案,已經年過半百的伊老師勇挑重擔,帶領隊員們在惡劣的沙漠環境中,以堅韌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發現了傳說中的“小河公主”。

堪稱國寶的小河公主

在近30餘年的一線考古生涯過程中,伊老師參加田野考古工作30多次,重要的有:1973-1974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的發掘;1979年孔雀河古墓溝墓地的發掘;1979-1989年8次深入羅布泊進行文物普查;1980、1987、1989年三次進入民豐尼雅遺址考察;1991-2005年與法國科研中心中亞考古研究所合作,多次深入克里雅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1995年主持交河故城溝西臺地舊石器遺址點的考古調查;2002至2005年主持羅布泊小河墓地考古發掘。

調查領隊伊老師

而本次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便是講述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們到羅布泊地區調查的情景。據劉玉生老師回憶,1988年3月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指示,經過短短數天的準備後,組建了古樓蘭遺址地區文物普查隊,領隊便是伊老師。他們於4月11日開始深入羅布泊荒漠至5月2日返回,在羅布泊荒漠調查22天,完成了出發前設定的任務。期間正值羅布泊地區的春季,大風橫行,平均每隔3-5日就刮一場大風,有時要持續兩、三天。在漫天飛沙的環境中,加上飲水短缺,工作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為了節約用水基本用沙子洗碗,能找到“雅丹地貌”的地方避暑已經十分不易。而本次調查的成果也非常豐碩。他們在樓蘭古城西南,到了“斯坦因編號”的LK(海口古城)、LL等兩座古城。而且還測繪了國內第一張兩座古城的地形圖,採集了一批珍貴文物的標本,填補了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樓蘭考古中的一項空白,為這次文物普查工作的一項重要成果。

沙漠中的艱苦前行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希特勒尋找的“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