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人為創造的藝術品還是來自外太空的外星之物時,美國的一個藝術團體便開始博取大眾的眼球,宣稱這神秘的金屬柱是其中一個新潮藝術家所創造的裝置藝術。
但其到底歸屬於誰現在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小印是認為這神秘的金屬棒應該是屬於美國的藝術團體,是其團體中藝術家所創造的裝置藝術。
那什麼是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又是表達了什麼呢?
裝置藝術的誕生,是因為藝術家對藝術進一步的理解與創造,還是對大眾進行視覺的影響,對大眾眼球的定格?
就由小印來跟大家聊一聊。
裝置藝術是不是在“博眼球”?
在大眾第一次聽到“裝置藝術”這個詞語時,腦海中也產生了疑問,裝置還能和藝術掛鉤,不會又是某個藝術家為了博人眼球創造的藝術吧!
其實不是,“裝置藝術”本身早已成為頂流藝術形式之一,無論是大型的、還是小型的,都是藝術家將自身對藝術,對生活的理解呈現出的作品。
隨著時代的發展,裝置藝術的門類也越來越多,而最早的裝置藝術其實是對傳統藝術進行的挑戰。
世界上最早的裝置藝術作品,是著名藝術家馬塞爾·杜尚使用小便池創作的《泉》,從其誕生開始就存在著博人眼球的嫌疑。但隨著時代的進展,在大眾對藝術的理解中,《泉》已然成為了藝術界不可磨滅的存在,是杜尚使用新興藝術對傳統藝術形式進行的挑戰,也是標誌藝術家將思想融入進作品的開端。在這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品背後,由現成品演變而來的裝置藝術便開始從不可理解、不被關注的邊緣形式,逐漸成為當今藝術界的主流藝術形式。小印發現,“裝置藝術”是從英語“installation art”中翻譯過來的,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綜合的藝術展示。
是藝術家運用各種材料,並根據自身的藝術想法、對藝術作品的呈現進行選擇,並不是為了博人眼球。
時光的慢慢長河中,裝置藝術的發展也受到了當前環境下藝術觀念、藝術形式的影響。裝置藝術家對藝術觀念的理解與選擇,體現在其作品所呈現出環境的變化中。
比如說大家最熟悉的小黃鴨裝置藝術作品《不知漂流》,將真實事件產生的海洋垃圾“小黃鴨”作為藝術主體進行創作。
在1992年,一艘裝滿“小黃鴨”塑膠玩具的貨輪在太平洋遭遇風暴而傾覆,上萬只“小黃鴨”從集裝箱中散落大海,至此開始了漫長的漂流之旅。
裝置以深藍色波浪形泡沫為主體,藝術化地展現了塑膠瓶、泡沫塑膠等各種海洋垃圾,漂流入海的場景。
藝術家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博人眼球,而是將自身對海洋的危機感展示在作品中。
而在現代的城市中,裝置藝術成功打破了環境的壁壘,融入到大眾的生活當中。
因為裝置藝術其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其與數字藝術、公共藝術等藝術形式相結合,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城市空間當中,是藝術對生活本身的融合,也是藝術家將作品迴歸於生活本身。
實際上,裝置藝術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從公園、廣場展示生活的大型裝置,到商場、餐廳為了商業理念展示的小型裝置,再到博物館、畫廊為藝術而呈現的裝置藝術,都是藝術家將對藝術理解的呈現。
小印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彩色的,更別說藝術家們。
在發展中,裝置藝術逐漸與環境相融合,達到烘托環境氣氛,提升環境美感的能力,其本身也是對視覺美感進行提升。
最出名的生活裝置藝術展示,便由時尚設計師、同時也是裝置藝術家的卡爾·拉斐爾創造。
他力圖將時裝秀打造成為一個個魔幻又絕美的世界,從森林到極地,甚至走出地球之外。
在一次秋冬服裝秀場上,一個已經擺拍好的圓形秀場中央,裝置了一個能夠不斷旋轉並裝飾著無數品牌LOGO的巨大地球儀。
以及美國著名的火人節,是現在世界上最大、最自由的裝置藝術節,不止是藝術的活動,也是前往觀看的人們進行的一場思想與視覺的度假,可以切實的貼近裝置藝術,感受裝置藝術的魅力與獨特,是藝術中短暫的烏托邦世界。
還有現在最為火熱的裝置藝術與潮流藝術結合品——KWAS玩偶,是每一個潮人家中必備的玩偶裝飾,是引爆每一座城市的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家將潮流融入到城市中,將藝術融入到環境中,每一個玩偶的佈置,都體現著藝術家對城市孤獨環境的理解,是對年輕人所處環境的認知。
由此可見,裝置藝術並不是為了博人眼球,而是藝術家將對生活、藝術的理解融入到環境中,並逐漸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裝置藝術的各種門派
在當今的發展中,裝置藝術已經從最初杜尚所創造的反藝術、反審美、反權威、反既定的藝術概念,轉變成了一種全新的環境藝術形式,變成了可以在博物館所展示的藝術體系。
但裝置藝術本身,也有著門類的區分。
“物派”是大多裝置藝術家所選擇的呈現方式,藝術家對日常物品進行改造,透過物品本身文化、社會資訊傳達出藝術思想。
“造夢派”則是裝置藝術家透過對形態的模擬或改造,營造出夢境般的存在。
其表現形式也與夢境的構成大致相同,透過改造空間重新建構視覺感受,使各個元素都表達出藝術家的思想。
“感知派”則從視覺和感官入手,透過使用多方位的感覺和感官去傳遞資訊。
而裝置藝術也逐漸變成了對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知器官的綜合體藝術。
“技術派”是物理技術、新媒體、新電子科技共同合成完成的裝置藝術,是目前裝置藝術派別中所發展最快、花樣最多的,也是在展覽中最吸引眼球的作品。
在藝術的發展中,裝置藝術家已經從開始對環境的理解轉變為對環境的創造,新技術的出現使藝術家自身成為環境的創造者。
將自身對藝術的理解,對環境的認知,一併加入到環境中,創造出屬於藝術家的裝置藝術世界。
裝置藝術獨特的魅力
其實裝置藝術真正的魅力是在每一個欣賞的人感受作品本身,感受所處環境的變化與其中的藝術想法。
中國裝置藝術家,王華明所創造的裝置藝術作品《天使之手》,便表達了對生命逝去的不捨與憐惜。
藝術家希望借《天使之手》重新喚起人們心中對生命的那份最初嚮往與愛護,同時記錄社會環境中生命的脆弱與無助。
這不止是對社會環境的思考,也是對生命的感知,在痛惜的同時也呼喚出觀看者對逝去生命的記憶。
病毒無情地吞噬了生命,作品中一股悲壯之情撲面而來。隨後,陶瓷手臂開始變換佇列,組成一個心形,表達了逝去的人是我們所愛的人。
他們因為特殊的原因失去了生命,我們因這場特殊的原因失去了親人朋友,而逝者永存於每個觀看者的心中。
Tadao Cern所創作的黑色氣球藝術裝置,更是藝術家對輕與重,小與雜,沉寂與活潑思考後得到的結果。
他將緊張的社會關係呈現為裝置,以黑色的氣球為自身的藝術表達,氣球在平行的平面上漂浮,並呈列狀傾斜,表達著對人與社會關係的思考。
我們看著這些黑色的漂浮物體,急切地等待著對我們存在的應答,但卻沒有任何資訊,沒有任何概念。
這只是我們和他們之間的一次對話,在這裡和現在。
一旦氣球洩氣,作品就會再次消失。
生命也如同氣球一般,可能會破,可能會失去力量,但對存在感受的消逝、對過去經歷的忘懷,都存在於黑氣球裝置藝術表達中。
而消逝的一切,也是藝術家將自身的經歷融入到作品中的藝術理念。
日本著名藝術家空山基,其所創造的裝置藝術品“機械姬”,是藝術家將自身對機械的理解進一步加工創造,成為其專屬的機械女郎裝置藝術品。
裝置藝術“機械姬”的誕生,是對當下環境發出的改變,是對日本保守傳統的挑戰,是藝術家將自身對藝術理解進行的創造。
“自己從小就是金屬控”是空山基對自己的獨白與剖析,而在藝術裝置的創造中,他也將自身的經歷也融入到作品中。
他們向觀看者展現內心,向大眾展現自身的獨特經歷以及對時代內容的理解。
藝術是對時代最好的解讀。
裝置與藝術的組合,無時無刻不在震撼著大眾的眼球,在科技發展的今天,裝置藝術也找到了呈現的最好的方式。
藝術也許並不神秘並不難以瞭解,多用心留意身邊的環境,可能藝術就在那裡。
今天的裝置藝術
小印就帶大家欣賞到這裡
還有什麼想看的,想知道的
小印陪你聊一聊
ID:ink20160101
想要提升審美?來30萬有趣靈魂的聚集地!
這是你的專屬【文藝清單】這裡有你想了解的藝術故事和審美常識分析
也有你想要的電影、音樂、書籍、紀錄片以下是這個號的近期推送:
《三刷封神,豆瓣高分燒腦電影清單》
《被“少女感”綁架的中年女人》
《中國女鬼為什麼漂亮又痴情?》
即可領取粉絲專屬福利!
可以參與抽獎贈書活動!
入選後可獲得豐厚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