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漢臣。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執玉來朝遠,還珠入貢頻。連年不見雪,到處即行春。”

唐代詩人包何的一首《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讓後世人們得以穿越歲月的洪流,一睹古刺桐城曾經所經歷的繁榮盛景。無獨有偶,千年之後大洋彼岸的英國作家大衛.塞爾本所譯的著作《光明之城》更是讓泉州——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城市,一步步驅散歷史的迷霧,散發出更加熠熠奪目的光輝。

近期,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出品,泉州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公司、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國家地理共同製作,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三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就是以大衛.塞爾本的這部東方遊記《光明之城》作為引線,利用泉州保留完整的特有遺蹟與閩南文化傳統,將史料與現實不斷地進行互動式呈現,透過這種方式,來探尋和解碼中國海洋文明的東方色彩和時代影響。

特殊視角講述

締結古今聯絡

在英國學者大衛.賽爾本翻譯的《光明之城》裡,將泉州稱作“光明之城”, 這裡,不僅地表史料豐富,儲存完整,而且文化多元,融合包容,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更令人側目的是,其民營經濟的昌達,堪稱奇蹟。

然而,對於這樣一顆璀璨的海上明珠,《重返刺桐城》又將怎樣把它的故事講出新意?讓今人們實現與古人的歷史對話?

在《重返刺桐城》中就透過一個新鮮而獨特的視角回顧古刺桐城的歷史,用一種大歷史觀將古刺桐港置於更廣闊的時空中。不僅對刺桐港的歷史進行整體梳理,還將歷史故事的碎片和東西方演變進行了邏輯的串聯推演,透過設定懸念,用扣人心絃的敘事方式使內容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在第三集《博弈的新生》中,南海一號博物館裡出現了兩艘同型號、同時代的古代沉船,一艘上面裝載的是當年西亞一帶大食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龍涎香;另一艘裝載的大宗貨物主要是瓷器,其中有一種泉州德化出產的精緻粉盒。當它們同時進入人們的視野中時,即使是不從事歷史研究的觀眾也能很輕易地就證明出一個結論——南宋時期刺桐港存在著大規模的進出口貿易,大型商船往返與大海和港口之間,將海外的貨品載入中國,將中國的特色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如果說這樣的串聯推演是冰冷的物證連結,那麼影像化的拍攝手法則更直觀具象,具有人文情懷。據瞭解,為更深入準確地向觀眾重現這段歷史,攝製團隊對泉州相關的歷史文獻與古代遺蹟進行了詳細調研,大規模再現了當年古刺桐城從七千年前遠古時期到明清時期海上戰爭的許多重要歷史階段。

在片中觀眾可以看到,義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納初見泉州港繁榮景象時的難以置信;泉州府知州陳偁在深夜認真書寫他離任前的最後一份奏章時的鄭重、憂慮與期待;水師統帥鄭芝龍在大戰來臨前眉間的肅穆和預備殊死一戰的堅毅……影片將這些歷史人物進行影視化“再現”,並對演員眼神、表情以及肢體語言的瞬間進行精準捕捉,讓觀眾從這些富有情感的表現中不斷強化理解力和認同感,同時也讓歷史和時代的聯絡更為順暢獨特。

傳播泉州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泉州是一個藝術碼頭,一個思想碼頭,將很多文化輸送到世界各地。” 著名文化學者、散文家餘秋雨先生在參加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時,如此盛讚泉州文化。

泉州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等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符號,泉州文化一方面存在著濃厚的“中國烙印”,另一方面又呈現出多元包容、相容幷蓄的文化特點,並且在歲月的滌盪下,逐漸走向“年輕態”與“國際範兒”。

特爾納特海灘是馬尼拉灣的入口。四百多年前,西班牙人從這裡經過,但比他們更多的是泉州人。在這裡有一座聖奧古斯丁教堂,信奉的是西方的天主教,但是在教堂的外部卻是用中國的麒麟加以鎮守。對於這種奇特的結構,在採訪中,馬尼拉泉州籍華僑李天榮抑制不住自己的自豪之情。“外面有華人的文化的,不是西班牙文化,也不是菲律賓的文化,有幾個,有四個麒麟,這個是隻有華人,只有中國的文化才有的,你看,中國的佛教道教的,你看有四個麒麟,全世界的天主教堂,有可能是隻有這個有麒麟,沒有別的地方。”

Artita是威尼斯大學的一名義大利學生,兩年前在一次中歐茶學社威尼斯茶文化活動中,開始喜歡上了中國的功夫茶。從煮茶、沖洗、浸泡到喝茶禮儀,她現在已經駕輕就熟,成為威尼斯茶學社的一名正式茶師。在泉州安溪茶商的資助下,她們經常會組織各種品茗活動,以此介紹功夫茶的慢生活方式,以茶會友的文化理念,以及東方溫婉厚重的哲學內涵。不同國籍、膚色的年輕人們就在這茶香氤氳中打破隔閡,敞開心扉。

在《重返刺桐城》中,泉州文化不止體現在靜止的古址遺蹟、博物館遺存中,而且深深的鐫刻進這座城市的俗世煙火、性格肌理裡,幾乎隨處可見。這是一種活著的歷史,不僅僅是以一種文物的物質形式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在當地人們的言談舉止、社會風貌、經濟活動中以一種無形的精神形式存在。

如果說在國際傳播中,紀錄片承載著國家相簿的功能,那麼《重返刺桐城》一定是內容最為全面的那一篇章。無論是關於媽祖、關帝、延平郡王等民間信仰的虔誠叩拜還是永春南拳的習練風俗,又或是安溪功夫茶的杯盞沖泡技法……泉州文化始終都在以最接地氣、最具體可感的方式走在破除文化壁壘、加快文化融合的前列。

解構歷史傳統

迴應時代主題

回望來時路,蒼蒼橫翠微。

古刺桐城從最早的蠻荒之地逐步發展成為繁榮興盛的文明之城,又在經歷海禁危機之後步入現代社會再次崛起,“誠信仁義、互惠互利、和諧共處、合作共贏”的優秀歷史傳統品質始終貫穿刺桐城的整個發展歷程。

南宋初年的刺桐港海外貿易繁盛,遠航的船舶需要大量水手船員,為了節省薪水開支,“以艙代薪”就成為流行的經營方式。以艙代薪是指船主無需支付工資給僱傭的船員水手,而是透過在船上劃定空餘艙位,給這些隨船的船員水手去經營賺取費用。不管是“艙位租用”,還是“合股代購”,基於合作的股份雛形,靈活多樣的經營業態,這些經營方式都極大地豐富了整個市場的貿易活動。而這其中,不僅有船主們的經營智慧,更多的是他們對於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理念的積極實踐。

在21世紀的今天,“誠信仁義、互惠互利、和諧共處、合作共贏”更是成為現代商業社會的立足法寶,同時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類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的時代宣言和偉大構想的有力迴應。

1992年就下海經商的德化瓷器生產商鄭鵬飛即使不會英文,但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生意聯通大洋彼岸,他硬是在一場場商業貿易中把自己磨到能夠與外國人交流的水平,“開放友善,真誠熱情,重信守諾”是他德國合作伙伴對他的高度評價與認可。

祖籍泉州的李天榮出生在馬尼拉。他剛剛盤下了一家有著77年曆史的蛋糕店,但沒想到,一個月前,隔壁店面失火,他的蛋糕店也被付之一炬,兩百萬美元的投資化為烏有。因為失火商家無力賠付,李天榮的全部損失只好自己承擔,從頭再來,面對這鉅額損失,他仍舊心態樂觀。他說:“中國人的文化,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太聰明,你看他找這個字,危機,應該想好了,說每個危機,有危險也有好的機會。所以我想這個是什麼機會,這個機會是要蓋更大一點,希望更新一點,更有效益一點。”

從古至今,泉州商人都在以東方人特有的積極奮鬥、樂觀勤勉的精神風貌,成為支撐當地經濟命脈的重要力量,並影響著經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與歷史對話,是探尋細節,拾遺和定位中國在海洋文明發展過程中曾做出的傑出貢獻,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與現代對話,是珍惜發展成就,在一個個平凡人物的奮鬥故事中凝聚動力、勇於擔當、尋找發展方向;凝望未來,是依託現在,構建創造下一個奇蹟的美好願景。在這層層推進與緊扣銜接中,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實現了主題的昇華。而刺桐這個中世紀的東方大港,也必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探索和努力中,以更加自信、更開放包容的姿態走向新的時代。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17-18世紀的歐洲繪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