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字已經成為嫪毐的專用字,從古至今,除嫪毐之外,再沒有發現有姓嫪的,也沒有發現名字中使用"毐"字的。
在《大秦賦》中,嫪毐以一個御者的身份出現在第一集中,並因為救護嬴異人,在與公子傒所派的刺殺嬴異人的殺手搏鬥中受傷,直到呂不韋把他推薦給趙姬時再一次出現。
這與歷史的記載極不相符。
《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
歷史中的嫪毐未必做過什麼御者,因為用劇中鄭見的話來說,能做一個御者,那也是有本事的。確實是這樣,趙姓的始祖造父,就是給周穆王養馬駕車的人,因為他的御車之術高超而被周穆王封於趙城,因而開始以趙為姓。
《周禮·地官司徒·師氏/媒氏》中說:"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此"六藝"被後人簡單概括為"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御"指的就是駕車的技術。
嫪毐會不會駕車我們不知道,因為史料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我們所熟知的,大概除了他的"大陰"之外,恐怕再無其它所長了。
公元前247年,僅做了三年國君的嬴子楚死,那時的趙姬也不過三十來歲,他的兒子嬴政繼秦王位,趙姬就成了秦國的王太后,史稱帝太后。
趙姬生性浪漫放蕩,這一點歷史上雖然沒有記載,但後世之人都這麼說,眾口鑠金,大概也成為不爭的事實了。新寡的帝太后自然不甘宮闈寂寞,竟與呂不韋舊情復燃,呂不韋后來就經常出入宮闈,與趙姬私通。《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明確記載:"秦王年少,太后時時竊私通呂不韋。"
做太后的情人,或許對有些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但呂不韋卻不這樣想,他知道,自己與太后的私情不會捂得那麼嚴實,日久必有暴露的那一天,到那時自己可就身敗名裂了。所以他必須儘早脫身出來。如何脫身?如何能把自己撇清而不被太后怨恨?於是他決定找一個人來取代自己充當太后情人的替身。結果他找到了嫪毐。
曾經看到過一篇關於嫪毐的文章,說嫪毐原本是一個市井小人,終日無所事事。有一天呂不韋路過鬧市,發現嫪毐正以自己的"大陰"表演轉輪之術,於是把他請到府中,做了一名舍人。
這種說法看似有趣,卻未必真有其事,想想看,在鬧市中表演這種有傷大雅,有辱風化的"技術",有這種可能嗎?即便是戰國時期的社會風氣再怎麼混亂或開放,又豈能放縱這種行為?
不過,《史記》中倒確是記載了嫪毐的"轉輪"之術,但並不是在鬧市,而是在呂不韋府中,是呂不韋讓嫪毐做了一場"以其陰關桐輪而行"的表演,其目的當然是為證實嫪毐確確實實是一個"大陰人"。於是呂不韋對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鬍子就把他送進宮了。太后竟"絕愛之"。
此事在《東周列國志》中描述的較為詳細,小說嘛,注重的就是細節。
《東周列國志》還寫道:
太后與嫪毐相處如夫婦,未幾懷妊,太后恐生產時不可隱,詐稱病,使嫪毐行金賂卜者,使詐言宮中有祟,當避西方二百里之外,秦王政頗疑呂不韋之事,亦幸太后稍遠去,絕其往來,乃曰:"雍州去咸陽西於二百餘里,且往時宮殿俱在,太后宜居之。"於是太后徙雍城,嫪毐為御而往,既去咸陽,居雍故宮,名曰大鄭宮。
說是太后趙姬和嫪毐終日相處,竟然懷孕,害怕被秦始皇知道,於是謊稱有病,讓嫪毐賄占卜的人,說太后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裡。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
搬到了哪裡?馮夢龍在小說裡說是搬到了離咸陽城二百餘里的秦國故都雍城(今陝西鳳翔),這與《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所記載的"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詐卜當避時,徙宮居雍"基本相同。
在雍城,太后和嫪毐曾生下了兩個私生子的事情應該是一個不爭的史實。在太后的幫助下,嫪毐被封為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遂自收黨羽,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史記》載:"嫪毐常從,賞賜甚厚,事皆決於嫪毐。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餘人。"《東周列國志》中也說嫪毐"聲勢反過於文信侯矣"
不僅如此,嫪毐竟和太后一同謀劃,說是等秦始皇魂魄以後,要立自己的兒子繼位。這分明就是在找死。
秦始皇即位第九年,有彗星出現,竟然貫穿於整個天空。秦始皇在位期間,共出現過七次彗星,幾乎每一次都有大事發生。這一次,太史對彗星的出現進行了占卜,點上的結果顯示:"國中當有兵變也。"
也就是在這一年,有人向秦始皇告發了嫪毐假受腐刑進宮與太后私通並生有兩個兒子的事情。於是秦始皇命人嚴查此事,把事情的真相全部弄清楚了,這才知道這裡竟然和呂不韋有著牽連。
這一年四月,秦始皇嬴政來到雍城舉行郊祀和加冠之禮,並佩帶寶劍。司馬遷在《史記》對此事記載的非常簡略,只用了六個字:"己酉,王冠、帶劍。"似乎有特別強調的意味。這是否能夠說明,秦國的慣例是君主在行完加冠禮時才可以帶劍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大秦賦》中嬴政入秦後就帶劍進宮,並且得到莊襄王的賜給他的秦王劍是不是一個歷史錯誤呢?
秦國自秦襄公時就立有郊祀的規矩,因為雍城是秦國的故都,這裡不僅設有郊祀神壇,而且秦穆公時又建有寶夫人祠,秦國曆代君主每年都來這裡祭祀,逐漸形成一種常規。後來秦國都城雖然遷至咸陽,但一直遵守著每年郊祀的規矩。
太后趙姬遷居於雍城之後,秦王政每年都會在郊祀的時候,到雍城朝見太后,而且每次都要住在蘄年宮(今陝西鳳翔)。這樣看來,蘄年宮應該是秦始皇的行宮寢宮,離太后住的率先在也不會太遠。這就是嫪毐為什麼要攻打蘄年宮的原因了。
嫪毐因與太后淫亂宮闈的罪行敗露,所以趁秦王政往雍行郊禮時發動兵變,竊用秦王御璽和太后璽,調縣卒、官衛士卒官騎及附近地方軍攻擊蘄年宮。秦王及時察覺了這一陰謀,搶先發兵平定叛亂,追斬嫪毐,在咸陽清洗了嫪毐黨羽數百人,又因此事涉及呂不韋,不久就免去了其相邦之職。公元前235年,呂不韋自殺。秦始皇全面掌握了國家權力。
有人認為嫪毐攻打蘄年宮並不是要殺掉秦始皇,而是要殺華陽夫人或者是呂不韋,還說當時秦始皇並沒有在蘄年宮裡,這應該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因為蘄年宮並不在咸陽,和雍城同在鳳翔,而秦始皇每年去郊祀時都要住在蘄年宮裡,所以嫪毐的叛亂目標就是要殺掉秦始皇。
不過還有一點疑問,《史記》記載,"蘄年宮之亂"中,秦始皇"夷嫪毐三族,殺太后所生兩子,而遂遷太后於雍"。太后本來就在雍城住著,怎麼又說"遷太后於雍"呢?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秦始皇覺得太后的行為實在過分,也覺得臉面上過不去,想著就把太后留在雍城這裡永遠住下去吧。
似乎也只有這樣理解了。
好在秦始皇后來聽從了齊人茅焦"秦王要統一天下,需以孝義為先"的勸說,又把太后從雍城迎回了咸陽。太后因此也得以善終。
《大秦賦》中關於"蘄年宮之亂"的情節,和歷史上沒有太大的出入,只是讀史的看電視劇相比,缺少了那種歷史與聲音、畫面融合在一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