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s' Profile
畫家簡介
吳龍春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黑龍江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
黑龍江省畫院繪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黑龍江省美術館展覽部主任、策展人
鄉野書寫與精神的還鄉
——吳龍春寫意花鳥畫論
文|王士軍
▲ 《雲南印象》97×120cm 1999年
對於龍江畫壇而言,吳龍春是一個特殊的畫家,集國畫家、策展人、冰雕家於一身,這樣多元的打破了畫種、學科的文化背景和知識體系,使的他在藝術層面有著多維度的思考,常常在繪畫的無人區進行潛心的探尋。就使得他的寫意畫本質上脫離了功利和道德的雙重的束縛,其實就弱化了繪畫的實用性潛在的提升了繪畫的審美性,營造了自我書寫的自由的審美空間。
▲ 《別有銜泥處》68×68cm 2014年
正如英國的馬克思文學理論家、文化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所說的,“創作性”寫作的全部關鍵在於,他是光榮的無用,是最高居任何卑下的社會作用之上的“目的本身”。
▲《棲》 68×68cm 2003年
如果說高卉民老師、盧禹舜老師推進了黑龍江學院派繪畫及體系的建構,那麼於志學先生、賈平西先生影響了各級畫院和地方群體的美術創作。吳龍春和賈平西先生亦師亦友,深得賈平西先生的厚愛,他一直牢記賈平西先生所說的:“寧可吃自己種的小米,不吃別人掰剩的饃”,也就是說藝術在形式和審美層面皆是卓爾不群的,要顯現出鮮明的自我風格。
▲ 《憩》45×60cm 2018年
吳龍春的寫意花鳥畫,在承繼了賈老師的平面裝飾性和不平衡美學的基礎上,他用色彩暈染突破了線的界限,而整體的畫面又是整一的,在統一的大色系中又有細部的變化,從結構的變形、多樣到畫面的同一。在最完美的秩序中發現和創作最完美的繪畫語言,濃麗色彩中蘊含著素樸的美學追求。吳龍春並沒用“比德”的審美觀來塑造繪畫的藝術形象,規避了畫家負載著沉重的道德的壓力和生存困惑,其實畫家在賦予繪畫過多的人文精神,就遠離了自然本性,而吳龍春喜愛自然,內心規避城市的喧囂,不是主體先行,而是以物觀物的探究自然物象的本性,就使得他的寫意花鳥畫由最初的強賦之趣轉向了自然的本性,從而實現審美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自由。
▲ 《我》68×68cm 2016年
德國的哲學家說過,詩人的天職就是還鄉,還鄉使故土成為親近本源之處。繪畫亦如是。賈平西老師評價他的畫說:“充滿了生活氣息和鄉野情調,更貼近現代人的精神情感和期待視野。是詩意的表達,具有一種獨特的張力”,可說唯有精神的還鄉才能觸及快樂的本源,他的寫意花鳥畫的多為日常生活,但呈現出審美化的趨向,已生成了超越道德性和人類社會精神一種存在的現實之境。
——(王士軍,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
名家點評
▲ 《秋雨》 68X48cm 1992年(廖靜文先生題字)
龍春是我的師弟,但他完全沒有染上學院一般常有的陋習,無論是做人還是從藝。從80年代我認識的剛剛參加工作的他,到現在已是資深美術館展覽專業幹部的他,他一如本色,我認為他畫畫更多也得益於這種本色。
他天性純樸和善、沒有心機、做事踏實,所以他的的畫也樸素、率真、溫暖,下筆直接、天然,全憑直覺反而鮮活感人。
我喜歡他的為人,也喜歡他畫中的那股勁兒。
——諶宏微(貴州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 《驚春圖》68x68cm 2007年
初見龍春兄的畫作,頗有幾分意外,沒想到他粗獷豪放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細膩敏感的心。作品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映照,從龍春兄的畫作中可以折射出他對生活的獨特感悟,以及對於藝術語言的錘鍊和藝術觀念的探索。
龍春兄的花鳥畫和山水畫,有著深厚的傳統功底和意蘊,並巧妙融合了西畫的技法和語言,更為難得的是,他善於從尋常事物中發現形式的美感,並在看似漫不經心的筆觸中凝鍊出精神的張力,使觀者在慣常經驗的反差中對於自身境遇若有所悟,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和質樸的感動。
作品賞析
▲ 《第七隻鳥》68×68cm 2009年
▲ 《杏影疏香》68×68cm 2019年
▲ 《羞紅了臉》50×50cm 2020年
▲ 《遠山》45x60cm 2016年
▲ 《紅衣淺復深》50×50cm 2020年
▲ 《富貴擋不住》68×68cm 2011年
▲ 《尤物》40×40cm 2019年
▲ 《星月日》40×40cm 2019年
▲ 《啖月》68×68cm 2001年
▲ 《問香秋韻》180x96cm 2017年
▲ 《晨戀》136x68cm 2017年
▲ 《林都晨曲》 186x97cm 2019年
▲ 《暮春林壑》138x68cm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