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著講: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我在前面已經講過,我下面解釋“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引起很多誤解。請注意這個谷字,很有可能在這個地方是慾望的“欲”這個字的通假。你把它理解為欲神不死是謂玄牝。這個句子立即通順。
大家知道任何生命,任何有機體,它都是圍繞性增殖這個中軸運轉的,所以生命有機體,只不過是基因薄散基因的運載體而已。這生物學上的一種說法。因此弗洛伊德探討人類的精神層面,發現人類的精神擾動居然跟一個人幼年階段的性壓抑有關,可見他對生命和精神的底層深有了解。這就是弗洛伊德作為一個心理學者,他的學說卻近似於哲學學說,廣被傳播,影響各面的原因。弗洛伊德把這種性的作用力叫“本我”,用一個詞叫libido,它就有點相當於這裡所說的欲神。所以這裡所說的欲是指生命最強大的性慾。他說這個欲就是玄牝之門,這個欲永遠不滅,當然它只是用這個性慾來表達天地內在執行動力的來源。他說:欲神不死,是謂玄牝。由此締造了能夠派生天地萬物的道,以表示道是天地的最基本成因和天地形成發生的最原始動因。
老子接著講,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被很多學者把它解讀為老子早在2600年前,就已經對現代宇宙論有所猜想。這個說法表面上看拔高了老子,但有這個說法,卻表明說者本人對老子書理解甚差。要知道人類原始文化一定是處在資訊量相對較低的狀態所形成的思想模型。而現代宇宙論是科學高度發達——到20世紀初葉愛因斯坦相對論出現以後——大資訊量的一個宇宙觀模型。因此把老子道和愛因斯坦相對論這個宇宙觀相提並論,顯然不同,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老子那個時代資訊量極低,所以老子講的東西雖然是形而上的,他卻儘可能用形象的方式表述。
他這裡所說的“道生一”是指道派生了天地,這兩樣東西都沒有出現以前的某種狀態。所謂“一生二”是這個原始混沌狀態,隨後派生了天和地這兩樣東西。所謂“二生三”是天和地這兩樣東西接著派生了動物、植物和人類。所謂“三生萬物”就是動物、植物和人類最後派生了天下萬物。我講過,我說萬物這個詞主要是指生命物,因為生命物質種類繁多達百億種以上,而無機物的種類很有限。所以老子這段話表達的是某種具象程度對道論的引申和關照。
但大家要注意,老子這一句話,你今天看太普通了,可你要知道在2600年前,說出這句話來,如果你理解他,那麼你會非常的震撼。因為這句話裡暗含著一個意思,天地萬物是逐步演化而成的。請注意我們今天成年以後,你學了大量的進化論知識,你覺得這是一個常識。可你要知道古人看天地是在平面上鋪排的。基督教早年2000年前基督教第一張創世論。說上帝六天締造世界萬物。大家想想你做孩子的時候,你剛剛看懂這個世界的那個時候,你會想象到這個世界居然是演化而來的,而不是完整呈現的……你能想到嗎?你是不可能想到的。要知道進化論這個概念直到19世紀才在人類學術界鋪排開來,而老子居然在2600年前持有萬物是演運而來的這樣一個縱深觀念,確實非同尋常。
我們回望一下古希臘哲人。古希臘第一聖者泰勒斯只給後人留下一句話,就被標為古希臘狹義哲學的開山鼻祖。這就是:水為萬物之源。這句話我們今天看全錯了。可是這句話為什麼標定了泰勒斯作為西方哲學之祖的地位,是因為在這句話中包含著泰勒斯認為這個世界是從某種原始狀態逐步演化生髮而來的。這樣一種非常超前非常宏闊的眼界。由此確定古希臘哲學的發端。所以大家對這句話可千萬不敢輕視,它標誌著老子目光深遠,標誌著老子思境達到極高的玄學哲學思境。
我們再看老子接著講,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說“道”最初的那個狀態,是個恍恍惚惚的狀態,大家注意恍惚是什麼?視覺上、聽覺上、感覺上、經驗上無法捕捉,叫恍惚,也就是老子當年仍然儘可能用具象的方式來表述抽象的捕捉。我們從這些文字裡可以看出老子行文之艱難。
他接著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他說有某種狀態,在天地還沒有出現之前,就已經混成了。這當然是極具力道的猜測。
下面就是他著名的那個夷希微。我一說夷希微,中國信仰基督教的人就會很容易理解或者曲解這三個字,說夷希微這三個字就是耶和華,這完全是扯淡。
我們下面看看老子所說的夷希微是什麼?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這段話什麼意思呢?首先大家要知道,我們人類獲得外部資訊和外部知識的唯有通道就是五官,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除此之外,我們沒有任何獲得外部資訊的來源。可老子講,你憑藉著這個通道,你不可能對道有任何捕捉和感知,這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可見老子要想談到是何其困難,他居然要超出人類感知通道,去捕捉天地萬物之根源。這種神秘的中間缺乏證明聯絡貫通的表述,後來成為中國神秘道教的一個重要思想發源。
中間這幾句話我就不再多講。我們看最後一句話。老子講:“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我今天講老子課,只講它文字中極小的部分,所以它雖然比較枯燥,我還是建議大家認真聽下去,因為量不會大,我只講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理出老子當年要講什麼主旨和整個思想脈絡主線。
大家注意這句話,老子講: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什麼叫御今之有?就是你如果要駕馭今天人類文明社會和文明人的操作,知道你必須首先執古之道,把握住天之道。他說你只有把握住天之道,你才有資格、有可能有一句討論人之道。請聽聽,這是不是我前面講《道論》的核心是宇宙觀?你只有把握住宇宙觀,你才能把握人事觀、人文觀、社會觀、人生觀。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子追究終極,哲思成立。
老子在《道德經》第16章又講:“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他說:天就是道,或者天離道最近。什麼東西是它的特質呢?道乃久。就是它的持恆性、穩定性、不變性、不可分割性。他說,你只有把握住這個東西,你才能沒身不殆,也就是你才能恆久持存,把握長遠。
我們再看這句話,如果你只在字面上,你沒看懂這句話,這句話字面後面的深意是老子要追究眼前飄忽流變世界背後的本原。
如果對西方哲學是熟悉的人,一聽我講到這兒,你會立即想到古希臘哲學第一期叫本體論時代。古希臘早年追究存在,追究本體,所說的“存在”絕不是眼前萬物之呈現,它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假象,因為這些東西是不斷流變的,它認為但凡是真正的存在,一定是永恆的存在,一定是不變的存在,一定是不可分割的存在。那個存在才叫“存在”。是那個東西支撐著或支配著前面的這個假象世界,由此帶來古希臘哲學思境之深入。
所以老子這句話跟古希臘哲學的追究物件十分相近,表達中西雙方在軸心時代思進之高下等一。而且大家還要注意這句話的另一個成分,甚至是更重要的重點。就是既然老子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裡,表達著萬物演化的序列,那麼他這句“天乃道,道乃久”這個句話裡就又表達了在這個演化序列中有恆久性、穩定性的差別,是不是這樣?否則他為什麼要談“道乃久”呢?它顯然是說非道的東西、表層的東西都是不能持久的,沒有穩定性可言的。
所以注意老子在這裡有一個對演化程序穩定度狀態的或者穩定度遞失狀態的一種猜測性表述。他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有很多人說,老子這個人薄情寡義。老子這句話究竟是想講什麼?
我們首先看芻狗這兩個字。關於芻狗這兩個字是什麼?學界也有很多爭論,因為甲骨文中芻這個字是畫了兩隻手,然後手上各畫一隻草,這個字是芻的意思。
所以有甲骨文學者認為芻狗就是落在草窩中的小狗,也就是沒有母親護養的狗。這句話的實際含義是老子講:天地不講人類文明社會所講的那麼多東西,人道之煥發,在天地那裡沒有。他以萬物為芻狗,也就是他把萬物看得很低賤,絕不給予特殊關照,結果萬物順勢而發,永恆存在。他說既然自然天道是這樣行為和這樣操作的,那麼人之道也就應該順其而動。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他說因此真正管理天下者應該無所作為,應該不用文明派生出來的那些過多的花樣,它只會擾動和破壞人類的生存境況。
這句話裡仍然標示著老子在討論人之道、人類該怎樣執行時,先看天地怎樣執行。而且這句話裡還包含一個意思,老子反對人類文明社會花裡鬍梢的那些操作。他認為人類文明社會過多的理念,過多的名堂,過多的手段,其實是對人類生存的戕害,是違背天道之舉。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老子的無為之論來自於對天道的總結。
這裡我想強調一下老子所謂的聖人。中國古代先賢都用聖人,比如老子用,孔子用,韓非子也用。
孔子所說的聖人,是指德行極高,而有高權位者,叫聖人。孔子把人分三等,聖人、仁人、君子。韓非子所說的聖人,是指有獨裁之力、深通法術的君王。可見不同先秦學者使用聖人的概念全然不同。可老子所用的“聖人”是聖人的最原本含義。
我們看一下“聖”這個字甲骨文的寫法。他先畫一個非常具象的耳朵,旁邊畫一個口,底下畫一個人,這個字就是繁體字“聖”這個字的來源。什麼意思?氏族社會、血緣社會沒有政府,沒有暴力,沒有特權,沒有法治,它的管理方式是什麼?族群裡的長者——母系社會的老女人,父系社會的老祖父,他們讓所有族人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在他那兒,然後由他協調眾人,共同管理,這個親切慈祥的血親長者叫聖人。所以大家注意,老子學說是什麼?
孔子說“吾從周”,就是我追隨和尊奉周代的封建禮制。如果我們說老子,叫“吾從商”,我追隨的是商代的氏族部落生存方式。我為什麼要稍微講一下商代的社會構型?說它是氏族部落邦聯制,在這裡有助於大家理解老子的聖人觀和社會觀。可見老子對人類原始狀態、文明初期乃至非文明狀態,高度讚賞。所以老子的聖人跟孔子、韓非子以及後人使用的概念全然不同。老子認為人類在文明化以前,他的那種動作極少,非常無為而和藹地處理天下事務的方式,才符合天地無為之道。這就是老子這段話的含義。
然後老子接著又說:“上善若水。”這句話我們很熟悉,他的原詞含義是“上善”之最佳的狀態。“若水”,像水一樣。全句的意思是最佳的狀態像水一樣。那麼老子說上善若水什麼意思呢?它是用水這個具象的東西來形容,或者說來比喻天道執行的自然方式和自然狀態。
我這樣講你還不足以理解,因為老子背後其實大有深意。
因此它下面緊追一句話,叫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請注意這句話。他為什麼要說這樣一個大白話呢?水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競爭。是因為他要批評人類文明社會是一個競爭結構。
大家知道人類在原始氏族社會的時候,它是真正的公有制,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共產主義,叫氏族公社。沒有私有制,人類之間也沒有競爭關係。那麼人類文明化以後,私有制發生,人類之間社會關係緊張,形成劇烈的競爭格局,由此帶來天下紊亂,蒼生難安的局面。因此老子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的含義,就是批評人類文明社會違背天道而執行。
他接著又講:“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水總是向下流的,流到最低處,基層平坦。由於它的行為方式是向下流動的,而且處在最低的地位,因此為眾人所厭惡。他這裡所說的眾人是指文明人,他這句話仍然是在批評文明人。因為文明人總是爭上游的,而老子認為天地執行沒有這樣的競爭格局,沒有這樣的向上配位的衝動。因此他說“故幾於道”、他說因此水的這個狀態最接近於道的呈現狀態。這是這句話的全文和原意。換句話說,上善若水這句話,其基本用意和指向在於批評人類文明社會違背天道而執行,這才是這句話的核心含義。
老子《道論》的中心章節,在道德經第40章。學界一般認為,道德經第一章到第37章是道卷,第38章到第81章是德卷。可大家注意,老子道論的核心章節卻偏偏跑到了德卷,它說明分卷分章之不合理。要知道老子的書的分章甚至分卷,到底是誰所作,迄今不能考訂。但學界基本上有把握認為81章之分章是後人之偽託。
因此我們讀《老子》,會發現它章節紊亂,邏輯關係不連貫。當然這一點也很可能是老子原書表述狀態的直接呈現。因為我前面講老子書並不是有可能並不是初老聃一人之手,而是老聃家系世代作為史官所形成的家系從商世界觀的迭序記載文字。如果是這樣,它的邏輯關係自然難以順暢,這也是我們推斷老子可能不是指老聃一人的原因之一。
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全都關心的是人倫社會學問題,幾乎沒有任何人關心自然學問題。這跟古希臘哲學形成強烈對照。古希臘哲人,除蘇格拉底以外,幾乎全都關心的是自然觀、宇宙觀。古希臘第一哲人泰勒斯留下著名典故,被後人總結為四個字叫仰望星空。但是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奇怪的是全都關注的是人倫社會學問題。自然觀、宇宙觀、自然學,幾成偏廢。原因是什麼?農業文明導致人口暴漲,導致人際關係和資源關係格外緊張,這就造成中國先賢全都關心人倫社會學問題。
所以讀《老子》,你要特別注意兩組詞彙,一組叫天之道,一組叫人之道。我們今天人道主義、“人道”二字就是從老子人之道中來的。所謂天之道就是宇宙觀,就是自然觀,就是天地執行的總規則、總律令;所謂人之道,就是人類文明知道人類社會知道人類行為指導。老子認為如果你只談人之道,你人之道的根據和依據是什麼?你必須首先追究派生了天地萬物乃至人類的天之道的執行規律,你才有資格討論,人之道應該怎樣操作。
我們把這一脈思路是為追究終極。而追究終極是古希臘狹義哲學三大思想特徵之一。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前面講“老子是中國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這句話的含義。
我們要想理解老子的道論,我們首先得看“道”這個字的甲骨文,“道”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畫成這樣一個形象。在甲骨文中這個形象學者爭論很多,它究竟是什麼含義?眾說紛紜。有學者或者是意見比較集中的學者,他們認為這個字實際上畫的是一個孩子分娩過程中頭顱已經伸出產道的形象。這個說法如果用在老子道上“玄牝之門”上也成立。
我們還是看金文,因為金文把這個字形描述得更清楚。它先畫一個帶有岔道的大路,然後畫一縷頭髮,其實兩邊原來都畫,以後省略掉一遍。在頭髮下面畫一個大鼻子,大家注意這個字,中間這一部分,就是我們今天手這個字,然後在下面畫一個腳印。這個字就是“道”字的來源。它是什麼意思?走在筆直的大道上,遠遠就能看見對面來人的臉,叫“道”。
我這樣講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我走在什麼路上會看不見對面來人的臉?要知道中國古字每一個字是一個含義,“道”指人工修築的筆直的大道,“路”指人自然踩出的彎彎曲曲的小路。比如你登山,你遠遠都能聽見對面來人說話的聲音,可你看不見對面來人,這叫路。中國還有一個字,形容道路的字,還有一個字叫“徑”。徑是什麼?斜路的意思。
大家看這個字像個井字,你讀古書,經常看到一個詞彙叫井田制,也就是田地被分割成九塊。大家看什麼叫井田制?它有兩重含義,它的最原始含義是氏族時代——那個時候是氏族公社共產主義,沒有私有制——隨著氏族往上發展成氏族聯盟乃至部落聯盟,這個時候私有化開端已經發生,整個部落聯盟仍然給原個氏族,保留一部分當年氏族的公田,這是井田的最早形態。到周代初期,井田制發生改變,周邊這八塊地是個人的或者各部族的私田,中間這一塊地是王田,是公田,大家各自耕作自己私田的同時,必須同時完成公田上的勞作。這是西周早年的井田。所以井田制很複雜。這麼一塊地,面積都是相當之大,數千畝,乃至上萬畝,幾乎可以拿平方公里來說話。假定一個人要從這個點走到這個點,按理說他應該順著田埂這樣走,才不至於踩壞莊稼。可是沒有人願意這樣走路,因為它要走三角形的兩個邊,於是大家寧可把莊稼踩壞,也會走這條路,這叫徑。也就是放著正道,不走偏走斜路,叫徑。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一句話: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意思是說,明顯擺著寬寬暢暢的大路,人不走,人這個東西偏好走斜路,可見老子在《道卷》中,開篇就在指責人類違背天道而執行。
老子道的根據是什麼?是西周早年修過一條著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大道,之稱周道,我們怎麼知道呢?詩經上留下一句話,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就說周道平整的像打磨過一樣,筆直的像射出去的箭一樣。
周道是怎麼回事呢?大家知道,武王滅商,然後西周早年的首都和它的政治中心在今天陝西關中的鎬京,但是它的征服地以及它最主要的管理地和敵人地都在中原,在河南。因此,西周王室早年不得不把它相當一部分重要的行政力量和軍事力量擺在河南,並建立第一座陪都,這就是洛邑。為了調動行政軍事力量方便,於是周公旦在鎬京和洛邑之間,修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大直道,這就是周道。老子就借用這個周到來表天地執行之道。
所以大家注意,老子的道和德分別各是各的概念,我前面一再講,中國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意思,先不要把道德兩字合在一起。我前面也講,老子的道德經絕不是人倫道德的那個含義,所以你首先要理解到,他有點近似於古希臘哲學上所說的logos。logos這個詞的意思,我今天再複述一下,它是古希臘人表徵言詞和秩序的總稱。秩序指客觀規律,言詞指主觀表述,也就是把主客觀無分地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絡和法則,叫logos。老子的道就有點類似於古希臘logos的概念,它要表達和追問的是天地執行的法則。這是大家首先要理解的重點所在。
我們下面看道德經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現在學者的解釋非常複雜,有的人把標點符號點在別處,更是一個讓人云裡霧裡,搞不清什麼意思的表述。老子開篇就講這句話,他究竟是要說什麼?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先談一點題外話。
近代西方古典哲學,德國出現一個哲學大家叫萊布尼茲,他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他說哲學需要自己專有的文字元號,因為我前面講過,我們的正常語言和文字元號是一般老百姓在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中建構的,而哲學表述的是形而上問題,因此日常語言不足以表述哲學。因此萊布尼茲提出哲學表述應該有它的專用符號,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數學,你不可能用正常語言英語或者中文表述數學,數學是有自己專有符號的。比如音樂,五線譜,它是有自己專有符號,比如電腦程式設計,你不可能用日常語言給電腦程式設計,它必須有專門的邏輯符號,才能給電腦程式設計,叫電腦語言。哲學按理他表述的範疇不在日常直觀層面上,因此它應該有自己的專有符號系統,可惜它又沒有。因為它要討論的問題是收攬形而下,並註解說明形而下,因此它又不能完全擺脫形而下的要求,和形而下的規定,這就導致哲學表述變得非常麻煩。
我們再看黑格爾,他在他的精神現象學中說一句話,他說我的哲學一旦用語言或文字表述,原義大失。他的意思是什麼?仍然是日常語言,不足以表述哲學。
我再舉一個例子,釋迦牟尼。要知道佛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華貴、哲學意蘊最深厚、邏輯體系最縝密的一門宗教。我們將來在佛教課中再談。佛經上記載,說世尊拈花,伽葉一笑,說說他講經經常一言不發,手裡轉動一朵花,底下坐的比丘一片茫然,只有一個叫伽葉的弟子微微一笑,佛陀明白,他算是一個清醒人。佛陀還講過一句話,他說:我所知法如樹上葉,我所講法如掌上葉。意思是我所知道的佛法是樹上的活葉子,可一旦我講經把它講出來,他已經是從樹上摘下來擺在手上的死葉子了。這段表述仍然是在講語言文字表述深刻哲理,難以盡意。
我們下面看這段話,老子講道可道,我所說的那個天道是可以用語言表述的,但非常道,就是你用正常語言不能表述,你得用非常語言才能表述。他接著講:名可名,非常名。所謂名就是指我們可以感知的物的屬性,我們對物的可感知屬性加以命名,叫名。他說對名,對屬性這個東西你是可以命名的,但是你用正常語言不能命名,你得用非常語言才能命名。
請聽一聽老子的說法,跟萊布尼茲、黑格爾和釋迦牟尼如出一轍。像這種話,只有對哲學作深長思考,並用符號加以表述的人,才會有這種體會,也才會有這種表述。這是大多學者把它表述錯了的原因。但是這句話中還包含一層意思,就是任何深思的表述都是極為彆扭的,都是極為艱澀的。大家知道你讀哲學書非常困難,任何人的哲學書。因為它的思境跟正常思境根本不在一處,因此它的語境也就無法達成和正常語境的順和。它甚至得生造字詞,或者對原有使用字詞和概念,另註定義。
這就使得你翻開他的書,每一個字你都認識,可就是他一旦排成句子,你不知道在講什麼。這不是有意識把它做得艱澀,而是任何深厚思想、哲學思想的表述,所要面臨的第一道難題。這也就說明老子對他所要表述的思想和文字深知被世人接受的難度。所以他才在前面講:“知我者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