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的一天早晨,在多次書信當地派出所請求安樂死無果後,周作人在去廁所的途中突然病發,倒地去世,草草結束了他荒誕可笑、又遺憾、唏噓的一生。
(周作人)
曾經比魯迅厲害周作人是誰?答:魯迅的弟弟。
想必所有人都知道,魯迅,原名周迅,又名周樹人,與弟弟周作人只有一字之差。魯迅先生不僅在那個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年代,即使是在今日,也是大家最為熟悉和敬仰的作家。而作為他的弟弟,周作人也並不是一直就活在大哥的榮耀的背影裡,他最初的履歷表其實很光鮮亮麗。
童年時代,周作人與魯迅一起在三味書屋學習古文化,之後進入江南水師學堂輪機專業就讀6年,畢業後又考取官費生,和魯迅一道留學日本。
1911年,周作人從日本回中國。開始在浙江省教育司任督學,後來到北京大學附屬國史編纂處做編纂,1918年出任北京大學文科(文學院)教授。之後,周作人迅速成長,成為當時中國最優秀的散文家,翻譯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他還是當時中國極少有的希臘文學家。曾經名氣一度在大哥之上。
說到為何如今只淪為一個弟弟。也正如他名字中的一個字:作。他太作了,浙江有作人,作精本精。
(魯迅)
兄弟成陌路民國文人多緋聞,多的是故事,多得是談資;西裝和小腳,文人和學生,封建和變革充斥了那個新陳交替、追求自由的時代。
那個時候,車馬很慢,人很野,留過學、受過新式教育的年輕人都在追求著民主和自由,而追求民主與自由,就要從家裡開始,矛盾就此展開。
沒有人知道周家大院到底發生過什麼,使得兄弟倆關係破裂,甚至幾次大打出手。可能是傳統家庭裡的瑣事,也可能是自古文人相輕。最終魯迅帶著母親和原配朱安離開大院。之後兄弟間再無來往。直到許多年後,魯迅先生逝世,留下無限精神遺產,光輝照耀整個中國。而此時寫稿為生的周作人又回過頭來寫了許多歌頌魯迅功德,感念與兄長舊時情誼的文章,從百草堂回憶到三味書屋,從大院又追憶到故鄉。
(魯迅)
亦正亦邪周作人的"作"由來已久,他的人格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是二個字:矛盾。
周作人性格有時倔強、有時懦弱;文筆格局極大但心眼兒極小;有著學者情懷卻也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他為幫助弟弟周建人成才,特地致信胡適希望給弟弟安排工作;卻在日後大聲批判弟弟納妾,違背道德。他曾經暗中掩護李大釗的子女,也在保護北京大學財產中做出貢獻,卻在盧溝橋事變,愛國青年遠赴西南,顛沛流離時,選擇留在北京,成為留平四教授之一。他曾經高舉新文化運動大旗,也高調參加五四運動,卻在之後加入汪偽政府,發展成為一個漢奸文人。
作為北大教授,怎能輕易加入汪偽政府?可是周作人參加了,他在1939年1月接受汪精衛南京政府的聘書,先後任汪偽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院長,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
(周作人,穿白袍的那個)
1946年,周作人以漢奸罪被審判。他極力為自己爭辯,自詡蘇武,外加胡適等人盡力幫忙,周作人最終只判十年有期徒刑,1949年初就釋放出來了。
新中國成立後,周作人被安排到人民出版社從事翻譯工作,每月200塊錢。即便被如此厚待,周作人還是不滿足,希望政府無論如何不要收走他在八道灣衚衕的大宅子,每月工資不夠花,總是缺錢用,生活潦倒貧困異常。還要求要再給他冠上漢奸的身份。他在新中國沒有再坐牢,但也因曾經的漢奸身份被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雖可以依靠翻譯著作賺取稿費,但不能以真名署作者名,用的都是"啟明"這樣新時代的名字。
生活的標配:娶個日本太太如果要探究周作人為什麼不像魯迅那樣有副硬骨頭,我想,對"安逸富足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應該是主因。
林語堂有句名言: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英國的鄉村,用美國的器具,請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
周作人同意林語堂的觀點,並身體力行。不過,周作人不想去英國住,只想住在中國。
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就是是日本人,但貌似和當時社會對於日本太太美貌、賢惠、順從、侍奉丈夫的傳統印象不同,信子沒什麼文化,相貌普通,而且脾氣很大,愛花錢,強勢潑辣。她和溫軟如玉的浙江丈夫周作人一生都在爭吵。不過,此女操持家務的能力極強,自己在中國過上了好日子之後,還把妹妹羽太芳子也一同帶到中國,嫁給了周家的三弟周建人。遺憾的是,周建人去了上海,認識了女學生韻如之後,墜入愛河不能自拔,於是與芳子離婚。周作人與羽太兩姐妹三人從此便住在大宅,一直到最後的時光。
(周作人一家人)
結語:周作人,年少揚名,青年奉獻,中年失格,暮年潦倒。周作人的一生一言難盡也好,時代所致也好,不值一提也罷,畢竟奼紫嫣紅開遍,最後都付斷井頹垣。盡留與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