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臨近,不由就想到了成語“肥冬瘦年”。
有人說,此成語源於南宋無名氏《豹隱紀談》及范成大《吳郡志·風俗》。其實,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冬至”條已經暗示:京城老百姓最看重十一月份冬至這個節氣,即使非常窮的人家,也儘可能用家中積累或向別人告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府開放各種娛樂場所,慶賀賓客往來,“一如年節”。南宋金盈之史料筆記《醉翁談錄》卷四分析說:“都城(今杭州)以寒食、冬至、元旦(今春節)為三大節……故民間多相問遺(相互走動往來、請客送禮),至歲除或財力不及,不復講此。俗諺有‘肥冬瘦年’之語。”當時北方也一樣:“開封新節(冬至)一過,皮鞋底破。大擔餛飩,一口一個。”不難看出,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宋代,冬至的“假日經濟”已呈井噴之勢,並出現了“超前消費”族。那麼,冬至“假日經濟”源於何時?或者說,古人何時開始熱衷於冬至高消費呢?
其實,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已顯端倪。《漢書》謂:“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這是歷史上最早的“慶冬至”。漢武帝採用夏曆後,雖把新年正月與冬至分開,卻設定了“冬至節”。范曄的《後漢書》曰:“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官府舉行的慶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這跟現今的“春節黃金週”有些相像。而老百姓“賀冬”的方式主要以燒香祭祀、美食相贈、相互走訪等為主。由此可見,漢武帝是冬至“假日經濟”的開創者。在以後的1000多年裡,儘管朝代更替、戰亂及災荒不止,但“冬至狂歡”並未消停,且一直延續到明代。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介紹了當時北京冬至的“假日經濟”盛況:十一月冬至日,文武百官賀冬後,連續三天穿戴吉祥服飾,具紅箋互拜,跟過大年一樣。清吳長元的《宸垣識略》:“前明冬至賜百官甜食一盒,凡七種”,到了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傳承1000多年的冬至“假日經濟”戛然而止。按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裡的說法,乃是老百姓不再以冬至為節,“惟食餛飩而已”,應付一下節氣罷了。
至於清代按下冬至“假日經濟”暫停鍵的原因,是因為老百姓迴歸理性消費,還是因為統治者缺乏市場經濟思維,抑或其他原因,我們沒必要深究。但《醉翁談錄》中“自寒食至冬至久無節序,故民間多相問遺”的論述,恰恰透露了古代統治者推動冬至“假日經濟”的目的就是刺激消費、提振經濟。由此也可以看來,中國開發市場經濟,由來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