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為四時八節之一,同時又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早在周朝,先民們便把冬至視為一年之歲首,即春節,周代的正月就是農曆的十一月;漢代,冬至被列為“冬節”,朝廷、官府一律放假休息;唐代之後的歷朝,把冬至與歲首並重,文武百官放假七天。民間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寓意團團圓圓、圓圓滿滿。清人金孟遠有《吳門新竹枝詞》雲:“冬陽酒味色香甜,團圓圍爐炙小鮮。今夜泥郎須一醉,笑言冬至大如年。”而古代文人們更是看重這個日子,他們喜歡在此日吟詠詩文,雅集消寒。
消寒會近代學者夏仁虎在《歲華憶語》中記載:“金陵文人,率有消寒會。會凡九人,九日一集,迭為賓主。饌無珍饈,但取家常,而各鬥新奇,不為同樣。歲晚務閒,把酒論文,分題賭韻,蓋謙集之近雅者。”
舊俗入冬後,親朋相聚,宴飲作樂,謂之消寒會。消寒會始於唐朝,又叫“暖冬會”。據五代王人裕撰《開元天寶遺事·掃雪迎賓》中所記,唐朝時,長安有一位鉅富名叫王元寶,冬天下大雪的時候,他命令僕人將坊巷的積雪打掃乾淨,自己則親自站到巷口迎接賓客,請客人們到他家裡,大擺宴席,飲酒作樂,叫做暖寒之會。潘宗鼎編纂的《金陵歲時記》說:“吾鄉當冬至後,九人相約宴飲,自頭九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名曰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餘,兼及韻事。吳麐伯師《消寒會集》有句雲:‘有酒但謀金谷醉,無錢不顧銅山摧。’”
《紅樓夢》第九十二回便有消寒會的描寫,賈寶玉不想去學房,便告了假,問襲人老太太那邊打發人來說什麼了嗎?襲人回說沒有說什麼。賈寶玉說道“必是老太太忘了。明兒不是十一月初一日麼,年年老太太那裡必是個老規矩,要辦消寒會,齊打夥兒坐下喝酒說笑。”正在寶玉和丫鬟們議論著的時候,賈母派人來通知了,來人說:“老太太說了,叫二爺明兒不用上學去呢。明兒請了姨太太來給他解悶,只怕姑娘們都來家裡的。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們都請了,明兒來赴什麼消寒會呢。”
消寒圖冬至交九之後,為了度過漫長而寂寞的冬季,古人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梅花、文字、圓圈三種版本。具體採用哪種形式,是由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的。
梅花版。《帝京景物略》寫道:“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據說,九九消寒圖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創。文天祥抗元失敗被俘,之後被投進大都牢房關押。文天祥孤身獨處獄中,心情鬱憤。為了度過漫長的嚴冬,同時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的意志,他於冬至這天在牆上畫了一株凌寒盛開的紅梅,上有九朵梅花,每朵九葉花瓣,每天塗抹一瓣。後來,文天祥畫梅花、塗花瓣之事逐漸流傳開來。梅花版的《九九消寒圖》,畫上的梅花有81個花瓣,每過一天就用筆染紅一個花瓣,待過完81天,花瓣也全染成紅色了,紅梅滿枝春意盎然,風和日麗的春天就來到了。元末詩人楊允孚有詩曰:“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其自注雲:“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
文字版。選擇九個字,每個字都是九畫,先雙鉤成幅,像練習書法的“描紅”一樣,從頭九的第一天開始填寫,每日用朱填紅一畫,時光流轉,筆墨生香,九字填完正好81天,寒冬悄然過去,春回大地。民諺說:“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清朝吳振棫的《養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御製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筆也。懋勤殿雙鉤成幅,題曰‘管城春滿’。內值翰林諸臣,按日填廓,細注陰晴風雪。”還有文人書寫 “九九消寒聯”,上下聯各九個字,每字都是九畫,從冬至日起,每日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全聯填完,則嚴冬已去,春暖花開。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庭院春幽挾巷草重茵 ”等。
圓圈版。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一個圓,稱作畫銅錢,共有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 民謠說:“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這種圓圈消寒圖不僅是人們熬過漫漫冬季的有趣遊戲,而且還是科學記錄“入九”以後天氣變化的“日曆”, 將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具體化、形象化。值得一提的是,每天填充消寒圖筆畫所用的顏色是很有講究的,即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這些習俗表達了古人期盼春回大地的殷切心情。《京都風俗志》說:“冬至日俗謂之屬九,或畫紙為八十一圈,每日分陰晴圖一圈,記陰晴多寡,謂之九九消寒圖,以佔來年豐歉。”
杜甫《小至》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詩人透過河邊柳樹即將泛綠,以及山上梅花衝寒欲放的自然景象,生動地描寫了嚴冬里正在孕育著萬紫千紅的春天。英國浪漫詩人雪萊說得好:“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