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曾頭市是《水滸傳》中一個地名,位於大宋山東凌州西南方,是水泊梁山的敵對勢力。

咋一看,曾頭市作為地方的武裝勢力,與敵視梁山的祝家莊毫無區別;好像都是為了防備梁山去“借糧”,民眾們在莊主等話事人的帶領下,自發組織成類似團練的隊伍。

但其實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因為曾頭市的主體構成不是宋朝人,而是從金國移民過來的異族。

這群金國人是怎麼聚集到曾頭市的?他們聚集過來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最後的下場又如何呢?

1、曾頭市的話事人是金國人

曾頭市之所以叫做曾頭市,那是因為這裡的話事人姓曾,而且是移民過來的金國人。

這老子原是大金國人,名為曾長者;生下五個孩兒,號為曾家五虎。

曾頭市的老大叫做曾長者,明明白白的說是大金國人,這個就不需要質疑了。

當然,這個長者未必是他的真名,可能只是尊稱而已;因為後文史文恭以他的名義,給梁山寫投降書信的時候,明確說明他的真名叫曾弄。這個名字的確不咋滴,至少不像是嚴謹的宋朝人名字。

這個曾弄是金國人,因為未知的原因來到宋朝境內,並且在山東凌州落腳,最終在這裡發展壯大;並且還整的枝繁葉茂,光兒子都生了五個,而且各個都比較彪悍,號為曾家五虎。

那曾弄是怎麼在曾頭市打下基業的呢?

2、曾頭市是從馬市發展而來的

關於曾頭市的來歷中,有這麼一句介紹:

這個曾頭市上,共有三千餘家,內有一家,喚做曾家府。

曾頭市是在曾家府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而來的,而不是憑空出現一個叫曾頭市的地方。

所謂的曾家府,其實就是曾弄的府邸;曾弄把曾家府的名號打響後,才在把這裡變成了曾頭市。

那曾弄是靠什麼發家致富的呢?答案就是靠馬市。

為什麼我認為是馬市呢?

首先,因為曾弄是金國人,而金國盛產馬匹;所以才有了段景住去北邊盜馬,藉以維持生計的故事。

祖貫是涿州人氏,平生只靠去北邊地面盜馬。”

既然盜馬都能夠發家致富,甚至已經在宋朝、金國的邊境地帶,形成了一種高利潤、大規模、成體系的盜掠與走私操作。那正常的經營馬市,利潤不就更是大的嚇人嗎?況且曾弄本身就是金國人,他要想從金國搞到馬匹,那不就是很輕鬆的事嗎?

其次,段景住的照夜玉獅子馬,是怎麼被曾頭市扣押的?

段景住翻越宋金邊境的槍桿嶺,盜了金國王子的玉獅子馬,然後就直奔到宋朝境內了。

按照段景住的說法,他是要把馬獻給宋江的;但這個動機比較匪夷所思,因為實在看不出段景住,對宋江有多崇拜,或者是對落差為寇有多熱心;盜馬獻宋江只是他的一面之詞。

不過玉獅子馬在凌州曾頭市被扣押了。為什麼會被扣押呢?因為這裡是馬市啊。

一個專業的盜馬賊,把寶馬盜到手之後應該幹嘛?肯定不是獻給江湖扛把子當坐騎,而是直接帶到馬市出手銷贓啊。所以段景住一路騎著寶馬,就直奔宋朝山東境內最大的馬市交易點——曾頭市去了。

結果呢?玉獅子馬被扣押了。為啥嘞?因為這裡都是金國人,而玉獅子馬是金國王子的坐騎;您說這群金國人會怎麼辦?肯定是把馬給他扣下,日後回國的時候,再給王子還回去了。

要不然實在解釋不了,段景住的寶馬怎麼走到曾頭市,無緣無故就被增加收繳了。

不期來到凌州西南上曾頭市過,被那曾家五虎奪了去。

段景住肯定不是經過這麼簡單,他就是直奔曾頭市去銷贓的,結果被人家人贓並獲了。

最後,青州的強賊鬱保四,打劫了梁山從北國買回的馬匹後,直接送給曾頭市了。

鬱保四就是曾頭市支援的草寇,他怎麼就能知道梁山的運馬路線,而且還能打劫成功嘞?

只有一種可能,曾家壟斷了北方至少是山東境內的馬市,所以無論梁山的馬匹走哪條道,都逃不過曾頭市的“法眼”。因為不論是走私銷贓,還是正常交易,曾家都是馬市領袖。

所以曾弄的資本原始積累,就是靠從金國往宋朝進內販馬獲得,並且成立曾家府站穩腳跟。然後曾弄把馬市的生意做大,吸引了更多的金國人來到宋朝貿易,甚至不少人就乾脆住在了凌州。由於曾弄的更多金國同胞在曾家府附近安身,接著就發展曾頭市。

咱們看下曾頭市的含義:

曾——曾弄,曾家府(金國人);

頭——領袖,扛把子;

市——集市,馬市,交易場所。

曾頭市,其實就是一個大型馬市,但最終發展成為了武裝勢力。

3、為什麼說曾頭市都是金國人?

前文已經說了,曾頭市的住戶有三千多家;這三千多家中,肯定是有宋朝人的,但主體構成卻是金國人。

關於曾頭市的人口情況,描寫曾頭市的贊詩中,有這麼幾句很直白的話:

村中壯漢,出來的勇似金剛;田野小兒,生下的便如鬼子。

曾頭市裡面的男人,勇壯的跟金剛一樣;祝家莊可沒有這樣的描述,只有是彪悍的女直人,才有可能是金剛一樣的存在;

而裡面新生下的小孩,生下來就跟鬼子一樣;這裡的鬼子有兩層含義:

第一是說小孩子很結實、很強壯;第二則是說明他們的外形,一看就不是宋朝的人種。

無論是想說明小孩子的強健,還是想說明小孩子的怪異相貌,都反映出裡面生存的不是宋朝人。

所以曾頭市裡面大大小小,包括新繁衍的下一代,都是金國人;金國人的人口基數,在不斷地擴大,除了不斷的遷移,他們還在儘可能的繁衍。

另外比較異常的情況是:

僧道能掄槍棒,婦女慣使刀槍。

曾頭市的出家人員,沒事就去練武;甚至裡面的女人都極其彪悍,沒事就舞刀弄槍。

怎麼說呢?曾頭市就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勢力。

不管你是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出家僧道還是普通百姓,都是合格的武裝人員。

但是水滸世界的其他山頭、州府、莊鎮,都沒有相關的描述,尚武習俗與水滸中設定的宋朝境內情況不符。只有可能是全民皆兵的金國人,還能跟這樣尚武習俗掛上邊。

但問題來了,金國人在曾頭市繁衍這麼多,而且個個尚武,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4、曾頭市其實是武裝割據勢力

根據梁山的情報顯示,曾頭市裡的戰鬥人員,有五七千人之多。

去那曾頭市上,聚集著五七千人馬,紮下寨柵。

曾頭市無非是個大型馬市,雖然的確需要人手看場子,但這保鏢是不是有些多了?

三千戶人家,五七千人馬,咱們取箇中間值六千,那就等於一家一戶,必須貢獻兩個戰鬥力。

事實也是這樣,曾頭市上陣的不是父子兵,就是兄弟將:

交鋒盡是哥兒將,上陣皆為父子兵。

怎麼說呢?是不是有點窮兵黷武的感覺?這是要吃絕戶的節奏啊。一家一戶貢獻一個戰鬥力都夠嗆了,曾頭市直接貢獻出兩個,試問僅僅是看場子,有這個必要嗎?

也許有人說了,曾頭市這樣的掏空人丁,主要還是防範梁山;害怕梁山來找曾頭市借糧。

可問題是,在段景住上梁山挑事以前,梁山跟曾頭市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也從來沒有打過曾頭市的主意;梁山對於曾頭市是不聞不問,反倒是曾頭市在挑釁梁山:

造下五十餘輛陷車,發願說,他與我們勢不兩立,定要捉盡俺山寨中頭領,做個對頭。”

這就很奇怪了不是?梁山泊在濟州,曾頭市在凌州,這井水不犯河水的;梁山泊從沒有去曾頭市借過糧,怎麼曾頭市吃飽了撐得,要跟梁山泊做個對頭嘞?這不是自己找抽嗎?

甚至為了跟梁山作對,不惜一家出倆丁,我就想問問犯得著嗎?

可曾頭市又確實這麼幹了;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絕不會出於防範梁山需要;而是打著防範梁山的旗號,行擴軍備戰之實。而且憑藉經營馬市的資本,曾頭市有足夠的錢糧,去供養一個他們本應該供養不起的武裝勢力。

可如果不是跟梁山作對,曾頭市又這樣擴軍備戰,他們真正的對頭應該是誰呢?

5、曾頭市其實是金國的釘子

答案很簡單,曾頭市的對頭,其實是整個宋朝。

換句話說,他們就是想滅宋,是金國滅宋的釘子和急先鋒。因為他們是金國人,而且兵力眾多,而且戰鬥力強悍,而且對宋朝有仇恨。

十節度一回中,對十節度的功勞介紹中,有這麼一句話:

前者有十節度使,多曾與國家建功,或徵鬼方,或伐西夏並金、遼等處。

被十節度削過的周邊國家中,就有金國的存在;金國是被十節度,也就是宋朝暴打過的。

雙方是有過節的。

所以金國把曾頭市扶植起來,而且就扶植在宋朝境內,恐怕就是想趁機滅宋了。

等到金國完成備戰南征宋朝的時候,曾頭市絕對會在山東響應母國;到時候裡應外合的一鬧。就算金國滅亡不了宋朝,也肯定讓宋朝吃一場大虧;這對宋朝的邊境局勢極其不利。

有曾頭市配合金國的證據嗎?或者說金國有入侵宋朝的打算嗎?還真有。

因為金國王子在邊境。

段景住是怎麼盜玉獅子馬的?

今春去到槍竿嶺北邊,盜得一匹好馬……乃是大金王子騎坐的,放在槍竿嶺下,被小人盜得來。

按照水滸的設定,槍桿嶺就是宋朝與金國的邊境,既然段景住在槍桿嶺盜了玉獅子馬,那金國王子肯定就在邊境上;那這個金國王子在邊境幹嘛嘞?保不齊就是策劃南下。

所以曾頭市才會全民皆兵、才會瘋狂擴軍,時刻準備著策應金國的入侵

但是很遺憾,雖然盤算的很好,不過都被宋江打斷了。

要說曾頭市也真是難啃,宋江安排了22500個嘍囉,總兵力遠超進攻大名府時的人數。當然,也可能是宋江意識到了曾頭市,絕不是一個小村寨這麼簡單,甚至比大名府還要彪悍。

所以宋江也不敢大意,而且堅決對他們實施滅絕態度;攻破曾頭市後,一改往日的出安民告示、開倉放糧的工作,除了燒殺搶掠,還是燒殺搶掠。當然,這裡面有為晁蓋報仇的意思,但更多的可能是清剿這些異國“釘子”。

曾家的一門老少,一個不留;包括副教師蘇定、已經失去抵抗力的曾升,都被梁山幹掉。

而裡面的住戶也是全被清算:

宋江眾將得勝,在曾頭市卷殺八面殘兵,擄掠財物。

前面已經說了,曾頭市是全民皆兵,所以卷殺殘兵,就等於是全盤幹掉了。

這跟宋江以往的“盜亦有道”形象,是極其不符合的;就算是針對大名府,那也是殺到一半就收手了,可宋江壓根沒有鳴金收兵的意思;反而是要趕盡殺絕,恐怕是看出來曾頭市不簡單,提前為宋朝拔出了這顆“釘子”。

儘管清除了曾頭市,但是歷史的大趨勢無法改變,後來北宋還是被金國滅了。梁山的猛將呼延灼、朱仝,從方臘那裡歸降的金節等,都參與了後來抗金大業。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淺談西方繪畫大師以姿態豐腴的女性油畫,彰顯豪放人性遭受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