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詩: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意思很簡單:瑣碎事充斥在生活,沒什麼感覺,冬至到,冬至到了春天就不會太遠。刺繡女工因冬至到來,白晝時間變長,能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飛動葭灰。
明日(12月21日)是冬至,在杜甫詩中知道冬至後有兩大變化:一是太陽冬至當天直射南迴歸線,此後太陽會向南移動,白晝變長,夜晚變短;二是冬至過後,溫度還會很低,還會有降雪,低溫天氣會持續相當長時間。根據我國傳統計算冬至時間的方法,冬至當天就要開始數九,三九和四九才是一年中真正寒冷的時候。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結,溫度下降,蚯蚓會躲藏到泥土過冬,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雖然南移,但溫度很低,蚯蚓會蜷縮著身軀,抵禦寒冬;二候麋角解,冬至到來陽氣會慢慢恢復,麋的角會慢慢消解;三候水泉動,山裡的泉水能流動,且有溫度。相信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冬至是寒冬的開端,這裡麋角解和水泉動只是物候意義上分析,和實際存在偏差。
在現代社會中,工業化程序推進,全球氣候變暖,這樣都無法出現泉水流動的場景。何況是在成百上千年的古代,古代平均氣溫遠低於現代社會。除此以外,不同地區溫度差異極大,我國南北橫跨緯度廣,溫度差異明顯。很有可能會出現的情景是:北方圍著火爐烤火,而海南卻穿著短袖過冬。因此,要認識到不同區域氣候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某種意義而言,冬至不止是節氣,還具有文化性質。在冬至當天,我國部分地區會舉辦祭祀慶祝活動,北方地區喜歡在冬至吃餃子。
俗語:“冬至三日晴,甕裡米生蟲”意思很簡單,冬至遇到持續性晴天,來年地裡的莊稼就不能豐收,人們沒糧吃,就要外出打工,持續降雨天氣出現,甕裡僅有的米都會出現蟲子。
冬至三日晴,糧食減產機率就會增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冬至時節是深冬,本該是要出現降雪和持續低溫天氣,一旦溫度很高,糧食就無法正常生長;二是持續性高溫天氣會導致莊稼地害蟲數量增加,莊稼出現徒長,莊稼會直接受冷害影響。正是以上兩個原因出現,古代人們才會覺得莊稼會減產,糧食才不夠吃。
現代社會不用太擔心,農業科技發展,農事活動開展受氣候變化影響變小。透過品種選擇、水肥管理、病蟲害管理、田間管理等,就會提高糧食產質,促使莊稼豐產豐收。
甕裡米生蟲原因有二:一是新打糧食由於持續性降雨,不能晾曬乾,舊糧會受潮溼天氣影響,出現變質可能;二是持續性降雨,糧食會很潮溼,再遇到高溫天氣,糧食就會發燒變酸,出現蟲害。在古代社會中,人們都喜歡把糧食存放在甕裡面,糧食發黴變質可能性很大,現代社會有專業儲糧裝置,很難出現發黴變質現象。
俗語:“冬至三日晴,甕裡米生蟲”只是當時社會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現代社會看來並沒有實際意義,要辯證對待俗語。想要糧食高產要從品種、日常管理等方面入手;想要甕裡米不生蟲只要曬乾糧食,控制溫度和溼度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