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陸游曾寫了首關於冬至的詩歌,意思很簡單:冬至時節,詩人陸游家中沒有人。貧窮年老的人家最怕過節,過節就意味著年紀又大了。祭拜完畢,陸游早早進入夢中,夢中自己回到了兒時春天的鏡湖旁。

在陸游詩中點出冬至兩大特點:一是冬至中蘊藏著生機,雖是深冬,卻在夢中到達春天,寓意冬至過,春天就不遠;二是冬至不止是節氣,且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古代社會冬至時節要去祭拜故去先人,表達緬懷。在不同地區,冬至節氣有不同風俗習慣,具有重要時間節點作用,人們日常生活不能或缺。

今年冬至在12月21日,就是明天。冬至常見的習俗有三種:一是拜天,祈求來年豐產豐收,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二是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感恩和緬懷;三是吃美食,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除此以外,人們還會給小朋友送棉鞋,棉鞋上有各類動物,表達的是希望小朋友身體健康。隨著時代發展,冬至節氣相關習俗基本被遺忘殆盡,真正被流傳下的只剩下吃餃子和湯圓。

冬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極重要的作用,冬至正好就是晝變長,夜變短的時間點,因此人們覺得冬至後溫度在回升。而實際,冬至才是真正低溫開啟的時刻。在冬至節氣以後,人們就會開始數九,數完九個九就說明春天到了。三九和四九是一年中溫度最低的時期,河面上冰會被凍瓷實,人走在冰上不用擔心冰破裂。

當然,在我國不同地區氣候存在很大的差異,南北氣溫差距極大。不可能說南方出現河面被凍住,而北方三九和四九河面基本都會封凍,要認識到區域氣候差異性。

俗語:“雪打冬至頭,穀米不愁賣”意思很簡單:冬至節氣前後降雪量大,來年家裡穀米就會豐收,且不用擔心賣不出去。這裡講的是冬至和農業生產的關係,是當時社會老百姓生產勞動經驗的總結,即冬至降雪,豐收機率大。

穀米不愁賣原因有二:一是雪打冬至頭說明是正常冬季,有可能是冷冬,冷冬有利於莊稼生長,穀米的賣相要比暖冬年份好;二是冷冬年,莊稼能正常生長,受到凍害、病蟲害機率很小,因此穀米的顆粒飽滿,收購商喜歡,售價就高。若是莊稼生長遇到蟲害或者是凍害,來年春季植株會生長緩慢,莊稼的產量和質量都會受到影響。

在現代社會,穀米是否愁賣不止取決於穀米質量,而且取決於當年穀米供應量和銷售渠道。穀米質量再高,供應量大於需求量就賣不上高價,沒有銷售渠道就會滯銷。想達到豐產和豐收目的,就需要管控好質量、渠道,同時要做好前期市場分析調研。

莊稼是否豐收和暖冬有關係,但不是絕對的。暖冬對莊稼有兩大負面影響:一是冬季溫度高,地裡莊稼會在適宜的溫度中生長;二是暖冬溫度普遍高,地裡病蟲害不會被凍到,來年春季就會繼續生長,導致糧食作物受到病害。冷冬天氣不僅抑制病蟲害生長,且能起到保溫效果,來年春季溫度升高,能補充莊稼生長需要的水分。

簡單來說,暖冬會提高糧食欠收機率,糧食想豐產需要做好短期和長期管理工作,減小不良因素對糧食作物影響。

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懂得一個“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