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懂得一個“恕”字。所謂“恕”,就是寬恕、饒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恕”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中,那些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也都能做到一個“恕”字。

三國時期,袁紹率兵進攻曹操,令才子陳琳寫了篇討曹檄文。陳琳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罵一通,還連及曹操的父親、祖父,曹操當時氣得是渾身冒汗。不久袁紹兵敗,陳琳被俘。這本是個解恨的機會,但曹操卻捐棄前嫌,重用陳琳。還有唐代的駱賓王,起草《討武明檄》,罵武則天禍國殃民。武則天看了,卻覺得其文采飛揚,反而埋怨宰相遺漏了這樣優秀的人才。曹操和武則天都是有大格局的天下雄才,他們成功的一個要訣就是得人,而他們得人的一個要訣,就是個“恕”字,能恕人之過。

西漢末年,劉秀與王郎對陣。劉秀勢弱,其部下有不少人暗中向王郎寫投靠信,並毀謗劉秀。後劉秀攻破邯鄲,殺王郎,繳獲不少文書,得其部屬私通王郎的信件有數十件。劉秀看也不看,召集眾將當眾焚燒,並說大家可以自此安心。在這裡,劉秀同樣是以一個“恕”字穩定了隊伍,消除了大家的不安。

春秋時期,楚莊王舉行宴會時,風吹燭滅,黑暗中有人趁酒意調戲楚莊王的愛妃,不料被折斷帽纓。楚莊王聽愛妃訴情,卻不動聲色,說“今天高興,我們要一醉方休。誰的帽纓沒折斷,誰就沒盡興,我會處罰他的。”結果所有人都折斷帽纓,然後才再次點燭,大家暢快痛飲,一場風波遮掩了過去。後來楚國攻打鄭國,有一名武將特別勇猛,鼓舞起全軍士氣,一舉致勝。這位猛將就是當初折纓之人,他是要以勇報德,回報楚莊王的寬恕之德。

春秋時期,夷射是齊王近臣,一次參加宮中宴席,酒後歇息,一門卒向他討酒喝。夷射十分鄙夷,怒喝門卒不識相。正好天下雨,宮門前有積水,第二天齊王見此以為有人便溺,就生氣地問是誰幹的"?門卒藉機報復,說道:“昨晚曾看到大臣夷射站在這裡,不知道是不是他做的。”結果,夷射以欺君之罪被處死。可見,尖刻待人會招禍。

相比之下,明代蘇州當鋪尤掌櫃則是以“恕”字避禍。一日,一老者無錢卻硬要贖當,夥計就和老者爭吵。尤掌櫃趕來息事寧人,連向老者賠不是。後來才知曉,這老者負債累累走投無路,就預先喝了毒藥,到當鋪尋事訛錢的。由於尤掌櫃的一味忍讓,化災禍於無形。

唐將郭子儀平安史之亂,聯合回紇,破吐蕃,平叛亂,功勳卓著,官至太尉、中書令、封汾陽王,號“尚父”,其子郭曖與唐代宗之女昇平公主結親,可謂榮寵至極。一日,小倆口吵架,郭曖罵公主: “你倚仗你爹是皇上是不是?要知道,我爹是懶得做皇上,否則,那有你爹的份。”公主於是告御狀。唐代宗卻沒有生氣,反而對她說郭曖說的是實情,沒有郭子儀的保駕,大唐的天下早亡了,命公主回家,與郭曖和好。郭子儀也聽說了此事,趕忙讓人綁著郭曖,向代宗去賠罪,代宗卻安慰他說: “俗話說‘不痴不聾,不作阿家阿翁’,小倆口私房話拿不上臺面。”代宗要是認真起來,郭曖所說的話就是“犯上欺君”之罪,要斬頭的。所以代宗只命小倆口和好了事,化解了與勳臣一段糾葛。代宗在這裡,同樣是以“恕”字化解了一場可大可小的衝突。

1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順口溜|夕陽西下笑風流,天涯海角任漂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