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有個年輕人向稻盛和夫請教:心在哪裡?稻盛和夫不假思索說:心是良心。

年輕人很不解,明明問心在哪,可是稻盛和夫卻答非所問。直到後來細細琢磨才發現,心就是真善美,而遵循著真善美的人,懷揣的可不就是良心嗎?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心的本質就是真善美,而心也意味著心態、心腸、心地等,總體就是說心好的人就是有“良心”的人。

稻盛和夫理念的“心”有多重要

關於心我們能想到很多詞來表達它,比如說:開心,傷心,心急如焚,心灰意冷等。也可以說心與我們息息相關,甚至是主宰了我們的生活。

王陽明創立了“陽明心學”,也是延續了善良與利他,而稻盛和夫則提出“提高心性,拓展經營”,貫徹以心為本來經營企業,最終成事。

比如說稻盛和夫用一年的時間,使瀕臨破產的日航業績從谷底飆升頂峰,足可以見他的“心學”經營方針的有效性與必要性。

可以這樣理解,心就是善良,而善良又是獲得人際關係,彼此信任的重要紐帶。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總是自私自利,整天為自己打算的人,別人怎麼可能和對方產生黏性關係,又怎麼可能有信任可言呢?

所以說稻盛和夫從年輕的時候,就認識到了改變人心才能改變一切,只有不斷淨化自己的心靈,審視自己的心態,才能不斷察覺別人的心境,從而將大家的心凝結到一起。

只有當人心有凝聚力了,才會有團結,才能有戰鬥力,所以說人生想要過得好,歸根結底就要提高心性,用善良待人,用真誠去交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

看似“傻”的人智商實則很高

稻盛和夫一直推崇兩個字的處事精髓:利他。

單看這兩個字,看似平淡無奇,或者說道理都懂,一旦做事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多為自己著想。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修行不夠,也可以說只是把利他掛在嘴上,但並非銘記心中。

尤其是那些所謂的“聰明人”無論做什麼事,都先去計較得失,先去計較自己劃不划算,做事吃不吃虧,生怕自己少佔一點便宜。

而那些看似“傻”的人,卻總是任勞任怨,只管付出,不問收穫,甚至被聰明人認為“很傻”。然而有意思的是,最終能幹成事的,都是那些“傻傻”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一直在賣衣服,前兩年根本不賺錢,即便如此,她也堅決不賣質量差,利潤相對高的產品,而是一直堅持質量第一,以顧客需求為根本。而兩年下來,積累了大批的踏實顧客,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反觀那些當時嘲笑她“不開竅”的同行,反而逐漸生意做不下去而關店了。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看似很傻的堅持與付出,實際是智商高的表現。也可以理解為正是秉承了價值與價格的超值,以利他之心去經營,反而最終收穫不錯。

這也牽扯到了延遲滿足和即時滿足,短視行為明顯就是為了一時的利益,而朋友卻一直堅信只要質量過硬就一定能“守得雲開見月明”,這種堅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心”。

我們說智商,並非是指一個人的聰明程度,還要看一個人將聰明用到“正事”上多少,如果一個智商很高的人將聰明用錯地方了,只會走向深淵。而恰恰是那些“傻傻”的人,才能真正走到最後。

千錘百煉後沉澱下來,才算是真正的高智商,如果僅僅是曇花一現的聰明,只能稱為“路過”。

懷揣利他之心,才能成事

實際上,想要成事,就要利他,這是稻盛和夫幾十的經驗總結。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沒有人真傻,所以看起來傻的人不過是“裝傻”。也可以說人心怎樣,別人即便不說也是心知肚明,半點欺騙不得,而唯一不變的成事法則就是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也就是說我們人生中所有事物都是由內心塑造的,而內心的想法可以影響和改變周圍的環境,進而改變我們的心境。

就如同稻盛和夫年輕參加工作時,剛開始心情極其鬱悶,覺得自己半點不得志,甚至覺得很無趣的生活。直到改變了自己的心性,換一種心態去面對工作時,才逐漸變得樂觀起來,正是因為觀念的轉變,才獲得了後來的無數成功。

而成功的核心秘密就是利他之心。也就是說凡事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而經常忽略自己,這時候就能產生共情和理解,也更能獲得對方的認可與讚賞。

同時稻盛和夫提倡的“利他”,並不是存在於觀念上,更不是說教,而是要行動去闡釋,這時候無論是人生觀還是價值觀,都成了不可動搖的信念和信仰。這時候就做到了“知行合一”。

當我們秉承著利他之心,即便生活中充滿了挫折,也不會為一時的困難而嚇倒,因為聽從了內心的決定,以利他為中心時,就不會計較過多的得失,甚至會忽略過程的不完美,僅僅關注專注和專心去做事。

結語

也可以說當我們以一顆真心去付出和踐行時,過程自然會慢慢好轉,這時候結果也必然差不到哪裡。縱觀所有成事的人,無不遵循這一底層邏輯,無論是善良還是利他,還是真誠與坦誠,都是獲取人脈和信任的絕佳方式。

成事的根本主要源於人與人與之間的連線,這種連線就叫高智商的利他,當我們走向利他的道路上時,人生就進入了複利的正向迴圈,堪稱圓滿。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思考:文明為什麼常被野蠻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