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的時候。天是那麼的高,那麼藍那麼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裡,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和損害的。”對著鏡頭,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的朗誦聲裡,溢位她對北京秋日之美的欣賞。

“朗讀亭”活動自《朗讀者》第一季存在,已預約的使用者可以進入朗讀亭,透過直播即時分享自己的朗讀和故事。

“一平方米”,是此次設定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武漢江灘三陽廣場、廈門環島路音樂廣場三地的小小朗讀亭的面積,也指代結合線上直播,《朗讀者》第三季專為新媒體端推出的直播朗讀特別活動。

進入亭中,自我介紹,報上要朗讀的作品,談一兩句背後的故事,“一平方米”特別節目的流程簡潔,但每一段朗誦都頗有韻味與深意。

北京的觀察室內,主持人董卿和其餘觀察員不時與朗讀者進行線上連線,或者線下訪談。

朗讀者有陶勇、張定宇這樣的“英雄”,更多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672位朗讀者帶來的人生故事裡,有文字與生命的相逢

一對小夫妻,抱著不到一歲的嬰孩進入武漢朗讀亭。小朋友名叫小石榴,2月3日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出生。父母均是新冠確診,一出生就住進新生兒重症病房。9000萬網友在直播間雲守護,見證了小石榴的成長。

對著麥克風,父親龍仁勇朗誦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稱讚所有關心小石榴,及守候至暗時刻生命希望和溫暖光明的每一個“你”,就是“愛”,就是“暖”,就是“希望”。

“一平方米”裡,還有記憶與情感的交融

直播進行的第三個小時,北京朗讀亭裡,走進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74歲的程俊玲,唸了《給老伴的一封信》,懷念去年秋天離開人世的老伴。

“親愛的老伴兒,你走了一年,我彷彿明白,生命中曾經有過許多燦爛,但終究都需要用此刻的寂寞來償還。”

紙短情長。從念出第一個字起,程奶奶的聲音就在止不住顫抖。到走出朗讀亭時,她回憶起五十多年婚姻歲月中一同看球、攜手相伴的日子,已是泣不成聲。

入亭朗讀,現場連線,直播/線下訪談,在每一段短短的朗讀裡,聲音與時間共振,有時與無限對撞,自述+朗讀的形式,巧妙地將朗讀者的情感與觀眾的情感勾連。

已播出的兩期節目中,不少人還是懵懂無知、青春勃發的少年。

有的還念小學、初中;有的剛從武漢高中畢業,選擇就讀醫學系,在北京和武漢兩地同時朗誦《夢想》;有的畢業不久,就接替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父親的工作,用《父親和我》,表明要完成爸爸未竟的事業。

也有的朗讀者垂垂老矣,但依然擁有豐沛的情感和青春的靈魂。

74歲的黃亞國在廈門街坊七十一週年紀念日當天,用《窮人的馬燈》,懷念在鼓浪嶼戰鬥中犧牲的家中五口人。

86歲輪滑愛好者劉發菩,穿著輪滑鞋走進朗讀亭。

作為“一平方米”72小時全媒體直播的電視端版本,此次播出的特別節目,被視為既有電視節目IP在新媒體發端後,再從小屏內容反哺電視大屏的全新嘗試。

結合青年人的“新口味”,節目中偶爾“飄過”直播期間觀眾互動的彈幕牆:

融合新媒體傳播特色,還呈現在微博發起的#人人都是朗讀者#大型全媒體活動的短影片。賴聲川朗誦著《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節選,像是向著愛人的呢喃,99歲翻譯家許淵衝,用英文朗讀著自己翻譯的《秦風·無衣》,作家劉慈欣認真地念著手中捧著的《2001:太空奧德賽》……

在一平方米的朗讀亭中,平凡的人用樸實的語言、充沛的情感,和過去的自己和解,和未來的自己握手。

如董卿所言:“一平方米是指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的只容得下兩三個人站在其中,但是它又很大,大的裡面所承載的情感難以估量。”

編輯 | 葉晨瑋 侯雯慧

1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大呱西遊2:奇怪的導師——菩提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