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一大批的文人,他們對人們的思想改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是改革上的先鋒者,是思想上的引領者,也是革命道路上的指引者。表面上他們是文學家,實際上他們也是民族的戰士。

只不過與那些真正戰場上的戰士不同,他們的武器是手中的筆桿子。中國能有今天的幸福,自然也有他們的一份力。然而,時過境遷,當國破山河不再有,戰爭紛擾不再有的時候,他們這些人卻遭到了世人的抵制。

在一百多年前,中國曾出現了一個非常具有時代特徵的大文豪——魯迅。

魯迅生逢亂世,因國人禁錮和落後的思想,所以決定“棄醫從文”拿起筆紙,用一個個富有深意的文字,來敘述一個個看似美好的故事,用一句句美妙的話語,來反應一件件“黑暗的社會”。

他的作品在當時便好像是漫漫長夜中的指明燈,指引著一個又一個迷路的人找到回家的路,也激起了一群群有志之士的思想崛起。

然而,現如今魯迅的文學卻遭到了“反對”,“去魯迅化”的浪潮開始興起,甚至同為文學家的餘華還曾說過:“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魯迅:文筆犀利,內涵豐富

有人說:“魯迅的文字好像是一雙無形的手,揭開了人性殘酷和社會黑暗的面紗,絲毫不留情面”。的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生閱歷的豐富,回看魯迅的每一篇文章,就會發現,魯迅的句子有多麼透徹,用“細思極恐”這四個字形容一點也不為過。讀完魯迅的文章便會發現,魯迅看似美好平靜的話語,實際上好像在審判著什麼。

魯迅之所以有如此犀利的文筆,和他的人生經歷有著很大關係。魯迅出生並不低,生來便是名門望族,從小的生活也是衣食無憂,接觸到的教育也比別人早很多。

奈何父親病逝,家道中落,魯迅也因此成為了萬千“討生活”中的一員。家族的落寞使得魯迅過早的見識到了人性的殘酷和社會的悲涼,這一切都在他的成長經歷中造成了深刻的無法抹去的影響。

後來,在魯迅日本求學的時候,又因為一次生物課,見識到了國人的冷漠,所以“棄醫從文”,發誓要用自己的所知所想來激起國人的熱忱之心。

人生的大起大落讓魯迅“被迫”形成了這樣的文學風格,因為他寫作的目的並不是像普通文學家一樣只是“賣弄文字”,他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警醒世人。以筆作為武器,對社會的黑暗發起挑戰,對不公的世界發起挑戰。

也許是因為魯迅的文字太過現實,所以才讓文學界興起了一陣“去魯迅化”的浪潮。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課本在2013年之前還有魯迅的文章,但在2013年之後,魯迅的文章便從課本上剔除了。

其實,“魯迅化”的文學去與不去都是時代發展必然會經歷的事情,在這個極其重視教育的國家,是絕對不允許有這種存在爭議的作品作為是教育的模板的。

餘華:虛構“太陽理論”,崩塌神聖形象

餘華,這個被法國稱作是“中國的巴爾扎克”的人,曾說過:魯迅是他這輩子唯一“討厭”的作家,甚至還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表達自己的厭惡之心。

餘華這麼“厭惡”魯迅也是有原因的,她的少年時期也是孤獨的,雖然出身不低,父母都是醫生,也算是小有名氣的醫學世家,但也因為工作的原因,父母對餘華的陪伴少之又少,對於餘華來說,她的童年是孤寂的

餘華十歲的時候才搬來與父母同住,他們一家三口居住在醫院的宿舍樓,這樣一來,餘華更能接觸和體會到父母工作的性質了。可以說餘華是在醫院裡長大的孩子,對於“生離死別”她也是司空見慣了。

在一座小小的醫院中,餘華看遍了人世間的冷暖,也感受到了人們的喜怒哀樂,這也使得餘華要比尋常的孩子們要成熟的多。

也許是命中註定,餘華從小便極為喜歡讀魯迅的文章,對魯迅作品所抒發的感情他也是感同身受,但當時的餘華畢竟年齡還小,閱歷不夠,所以對魯迅的作品也並不是完全能夠讀得懂,只覺得自己和魯迅的經歷很像罷了。

那個時候大家都把魯迅當做是“神”一般的存在,只要一提到魯迅,沒有誰會反駁他的觀點。也就是因為這樣,才讓原本很喜歡魯迅的餘華對他產生了厭惡。

餘華的性格向來都是我行我素極其要強的,在一次與朋友的爭論中,他說道:“太陽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就是中午的時刻”,但這個觀點他的朋友並不認同,甚至反駁他與他爭論,但餘華好勝的性格也是不依不饒,幾個人就這個話題爭論了很久。

最後,餘華說道:“是魯迅先生這麼說的,他也說過太陽離地球最近的時刻就是中午。”大家一聽到餘華這麼講,瞬間就改變了說辭,說道:“如果是魯迅先生說的,那麼你的說法一定是正確的。”

然而,只有餘華知道,自己在說謊,說這個觀點是魯迅的看法完全是自己胡謅的,別人之所以完完全全的相信,不過是把魯迅看的太過“傳神”了,對於魯迅的所有觀點都是認可的,絲毫沒有自己的思想了。也就是因為這件事,餘華對魯迅產生了反感。

“去魯迅化”去的是冷酷無情的時代性

在浩浩蕩蕩“去魯迅化”的浪潮中,去的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去魯迅化”並不是否認和推翻魯迅在歷史上所做的貢獻,實質上是去除魯迅思想對於時代的侷限性。

現如今先進、和平、幸福的社會,已經不再需要完全細緻的瞭解曾經的“黑暗”了,也沒必要學習封建時期的習俗,更多的是需要展望和創新未來。

在國富民強的今天,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質量越來越高,需要宣傳的是國家的安定和世界的團結,而魯迅所傳達的反對當時社會的思想和反對當時社會價值觀,已然是不適合用在現在學習了。

結語:

文學界對“去魯迅化”這個觀點到現在也是爭論不休,雖然在課本上確確實實的去除了魯迅的文章,但是“去魯迅化”到底應不應該貫徹到底,至今還是沒有蓋棺定論。

除了餘華髮表過自己對於“去魯迅化”的觀點外,莫言也曾發表過自己的看法。雖然他們都是從小受到“魯迅作品”的薰陶,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魯迅的看法都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並不是批判,只不過是從學生角度出發,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選擇。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讀書|夏天讀餘華,為冷酷情節抽泣;冬天讀沈復,為溫暖愛情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