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我們現在的社會,用很多人的話說,就是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有些人說,現代社會一天生產的知識量是古代社會多少年的生產的知識量的總和之類的話。

我不想附和著說這些沒用的、沒有營養的話,因為這些東西多說無益,讀書這事是非常個人化和個性化的一件事,有些人愛讀書,有些人不愛讀書,這些都沒關係。

甚至愛讀書和不愛讀書的人也沒有什麼嚴格的分界線,也沒有好壞之分,愛讀書的人不一定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用的人,是一個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人,反之,不愛讀書的人亦然。

願意讀書就好

現在經常在各種媒體上看見一個表格,一個對比,說世界上某個國家每人平均一年讀多少本書之類的,當然了只裡面有各種標題黨、危言聳聽、陰謀論、唱衰論等等。

首先我的態度,這些根本不值一提,為什麼呢?

沒有人驗證這些資訊的真實性,也許有很多就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在房間裡編造出來的,這個可能性很大。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這些對比是真實的,也非常不重要,因為讀書根本沒有可比性,你讀的是30頁書也叫一本,3000頁得也叫一本,雜誌算嗎,報刊算嗎,電子書算嗎,說到底,這就是一個偽命題,根本無法對比。

讀一本小說,讀一本哲學書,讀一本數學書,讀一本漫畫,讀一本歷史書,這些有可比性嗎?沒有可比性,有些書你可能永遠不會去讀,你讀的有些書另外一些人也可能永遠不去讀。

這些都沒關係,都非常不重要。

話說回來,我們現在在中國,絕大部分年輕人至少都高中畢業,在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初中畢業也是絕大部分年輕人的必然之選。自從高校擴招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接受了高等教育。

什麼叫讀書呢

那有很多人就會必然地說,我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嚴格的說我不認為這叫讀書,這叫接受教育,叫讀課本讀教材。我們絕大部分人接受的十幾年教育都是這樣,不叫讀書。

那什麼叫讀書呢?就是你在上學的時候讀的課外讀物,這叫讀書;你在離開學校之後讀的書,不包括雜誌、工作報告、研究報告、報紙等這些讀物。

那有人就會問了,你這麼區分有什麼意義?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因為我心裡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就寫出來了。

我還要告訴你,是真正的出版物,是有一定質量的,是有一定印刷數量的讀物或者出版物,在我的心裡才叫做讀書。

電子書或者電子讀物隨著電腦的普及,也就越來越多了,我肯定是中國最早的那一批電子書的擁有者和讀者。我的電腦裡如今還是有幾十萬冊的電子書。

這些電子書我也讀了很多,撿自己感興趣的,但時至今日,我越來越不認為閱讀電子書是真正的讀書,雖然透過閱讀電子書我獲得了和紙質書一樣的知識。

我也在各種電子閱讀器推出來的第一時間買各種閱讀器來使用,幾千塊上萬塊錢花出去了,還是沒有形成閱讀電子書的習慣。

實際上,我的身邊的同事、朋友、同學以及家人在內的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就是擁有過但是沒有形成電子書的閱讀習慣。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按理說電子書攜帶方便,獲取的成本更低,閱讀也更方便,不想看了還可以聽,等等多個好處,怎麼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沒有改變習慣,形成依賴呢?

我的經驗。

第一,電子書沒有紙質書的質感,或厚重或輕薄,每次讀的時候就感覺像沒有讀過一樣。

第二,電子書沒有紙質書的儀式感,開啟一本紙質書,像模像樣,感覺就是在讀書。

第三,完全是習慣的原因,還沒有形成那個習慣。也許後面幾代人或者年輕的人會形成閱讀電子書的習慣。這個我持保留意見。

第四,裝飾感,這是我自己發明的詞彙。弄滿幾個書架的書,一張書桌一杯清茶,聞著書香,很是愜意。大家發現沒有,現在很多大咖、名人不論是做節目還是訪談、講課等背景,還是一排排的書架,上面放著滿滿的書,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都是一樣的。

讀書有用嗎

再稍微說一下,我記得很多年前,大約是改革開放初期社會思潮比較多元的時候,出現了一股“讀書無用論”的論調,當然了,貫穿整個歷史,每個階段都或多或少的有讀書無用論類似的觀點出現,這也不稀奇。

如果要用回報的思想或者經濟回報的觀點,我可以肯定的說,我們讀的書很大一部分都是沒用的。最起碼從經濟回報上來說,基本沒有用處。那上學的時候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微積分、線性代數、歷史、哲學、地理等等,有用嗎,絕大部分人來說,基本沒有用得上,也就無任何經濟意義上的回報。

那我們就不讀書了,當然不是?讀書是我們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你看電影、聽音樂會、看藝術展、聽戲、聽評書相聲、聽流行歌曲、聽歌劇等等,你要求有回報了嗎?你有回報了嗎?沒有。所以讀書和這些藝術一樣,是我們人類修養的一部分。

當然,有的人會說,別提那麼高,我就是喜歡,沒有什麼修養不修養的。OK,沒有任何問題,你幹這些事,就覺得放鬆、休閒、精神愉悅、高興、憤怒、悲傷,挺好的啊。

我們為什麼要求做每件事都要有回報的呢?那豈不太功利了。

讀書是精神上的追求,是我們人力之所以為人類,人類不斷前進的原動力。

最後,安利給大家一本書《餐桌植物簡史》。

這本書是我在疫情期間精讀的一本書,就是說基本上從頭到尾都看了一遍。

我們日常食用的穀物和蔬菜等植物性食物我們的祖先經過怎樣的選擇、馴化才變成我們現在食用的樣子?

現在已知幾十萬種植物,很多都可以食用,為什麼進入我們人類食譜的只有這麼少的種類?

植物性的食物是如何在全球進行傳播的?

為什麼我們人類的蛋白質和熱量絕大部分僅僅依靠3種穀物獲得:水稻、小麥、玉米?

為什麼很多植物有毒,而我們人類還在種植、食用它?

植物從野生狀態變成我們今天可口的狀態是經歷怎麼的選擇、馴化和改良?

讀書嗎,不知道怎麼開始,找點現在流行的小說開始讀,只要拿起來就好。

1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文明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