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泰的《尋找家園》,如他自己所說,這是一本漂泊中寫的書,把意義的追尋化作文字的書。假如文字真如別人所說,可以治癒內心的悲痛,那麼高爾泰也做到了,他用沒有悲痛的文字表達了悲痛的情緒。所以才會有文字背後如此沉靜的高爾泰。怪不得我感受到的只是文字背後的悲痛,僅僅可能是我自己認為的悲痛,而不是作者的悲痛。這悲痛似夢非夢,這是看清、看淡,然後沉靜之後的後遺症,我喜歡這樣的後遺症。
集體使我恐懼,我寧願選擇孤獨,原來高爾泰就是我,我就是高爾泰。還記得《人間失格》的太宰治嗎?太宰治就是我,我就是太宰治。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同時也看到自己的混沌、混濁,就像一灘充滿汙泥的死水,動靜越大,死水越混濁,越是看不清。
看著高爾泰的文字,清醒而沉靜。“我籍以呼吸的“有序”,很可能是自欺欺人的童話。”這是多麼清醒的領悟。或是,寫作《尋找家園》就像牆上挖洞,挖開混沌之牆,血腥汙泥深處,浸潤著薔薇色的天空,碑碣沉沉,花影朦朧,藍火在荒沙裡流動。不管似夢似幻,只聽從心靈的聲音,這是多麼沉靜的靈魂。這是一部滌盪靈魂的漂泊之作,無處安放的靈魂,撕咬出混沌的迷霧,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由於戰爭,從小就跟著家人開始逃亡,在大山深處,換來了些許的安寧和滿足,但好景不長,外亂沒有了,內亂開始了,比如大躍進,文革等等,都是糟蹋人的事件。
因著這些事件,似乎就註定了他不安定的一生。前30年的命運不屬於他自己,屬於那個年代,人性在那個年代裡是赤裸裸的演繹,趨利避害得到完美的詮釋,人與人之間的鬥爭來自於三個主義,毛馬列主義,人們活在主義裡,活在面目全非裡,活在顛沛流離裡,活在動物性裡。
那個年代似乎對生命沒有什麼敬畏感,人如動物,活著實屬不易,需要智慧和頑強的生命力。高爾泰在文中敘述了很多人物,都是與他自己的命運關聯的人,都是經歷相同的年代,有著相同遭遇,卻有著不同特點和思想的人,文中有句話,我記憶很深刻,‘’只要活著,一切都有了意義。‘’多麼卑微的希望,在那個年代卻顯得那麼難,很多人沒有熬到最後,在作者所呆過的地方就死了那麼多人,包括自己的妻子和親人。
可以想象,在中國的其他大地上能好到哪裡去呢。後來的經歷稍微好一點,社會在進步嘛。就這樣一邊尋找著,一邊失去著,始終無處安放自己的心靈,最後想方設法去美國,而女兒卻自己在去美國的途中舊病復發死掉。多麼沉重的打擊,但沉重卻沒有悲傷,就像一直喝一杯苦水,喝多了也就不覺得苦了。一生漂泊,只為找到曾經失去的自己。失去的歲月。
異國他鄉,也許更有漂泊感,但又能到哪裡去呢?從作者的文字裡,你找不到痛苦和悲傷情緒,痛苦和悲傷只在我們的感受裡,這是我最敬佩的地方,沒悲傷和痛苦的文字,但文字背後卻又悲傷的情緒,只為給我們沉靜的力量。經歷過如此人生的人,還有什麼是看不透、看不穿的呢?歲月沉澱下來或許只有那份泰然自若的堅強和沉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