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魯迅的一生都過得如同他書中人物那般豐富與精彩。提起魯迅先生,很多人的腦海裡會浮現他為了拯救國人脫離苦海、棄醫從文、以筆為矛的文學鬥士的形象。他的外表是冷峻且嚴肅的,可內心卻是幽默、有趣和火熱的。
魯迅先生將筆下的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使他們既有現實生活的平凡與真實,又具備文學世界的理想與不凡。《孔乙己》是魯迅先生髮表在《新青年》的具有諷刺意味的短篇白話小說。小說的情節跌宕起伏,直抓人心,帶著讀者穿越回那個讀書人被歧視、敷衍對待的舊社會。
《孔乙己》被收錄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中,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都曾詳細地學過這篇文章,並分析過其中重要的語句或詞語。不過,那時大家的年齡還比較小,沒有接受現實社會的擊打與洗禮,根本無法體會成年人的無奈與悲哀。
許多讀者在成年後發出這樣的感嘆:“小時候嘲笑孔乙己,沒想到慢慢的變成了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為何讀者們會說出如此悲哀與深沉的話呢?他們成為的究竟是小說中的孔乙己還是那群鄙夷孔乙己的人呢?
一、孔乙己是何許人也孔乙己,姓孔,是一個參加科舉考試落榜的窮書生。書中並未提到他的真名,“孔乙己”這個名字的出處是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小說中的“我”是酒館裡的小夥計,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孔乙己這位窮困潦倒的讀書人在舊時代的處境與遭遇。
故事發生在魯鎮的咸亨酒店,現在看來,它不僅是為客人提供美酒與吃食之地,更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裡面聚集著三六九等人,階級分化明顯,階級高的人有與生俱來的高貴感,而處於底層的人就只能受人踐踏。
“短衣”與“長衫”是區分階級的重要標誌。“短衣幫”若想要喝口小酒、吃下酒菜,只能站在店外;而穿長衫的“上層人士”則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店裡的桌子上享受美食、與人談笑。
然而,在所有“長衫人士”裡,有一人特別突兀,那便是孔乙己,他是店裡唯一一個穿著長衫卻只能站著喝酒的客人。很顯然,孔乙己的經濟狀況潦倒,無法承受坐著喝酒的待遇,可他卻強烈鄙夷那些粗俗、沒有文化的短衣幫,就專門穿著一襲長衫來突顯自己的獨特性。
在物質生活裡,孔乙己或許已經窮困潦倒,可在精神世界裡,他認為自己就是要比普通人高出一截。這種清高的想法與普羅大眾格格不入,客人們都在嘲笑這位故作清高、虛偽做作的窮文人。
以孔乙己的學識與才華,即便考不上秀才,卻也可以憑藉出眾的能力給人寫字、抄書,這至少是一份體面的營生,絕對可以讓自己衣食無憂。可他為人好吃懶做,還帶有舊時代讀書人身上迂腐、古板的特點,導致自己過了大半輩子還是一事無成,成為酒館內客人取笑與挖苦的物件。
二、竊書≠偷書小說裡描寫了兩次有關孔乙己竊書的片段。當短衣幫故意高聲嚷嚷“你一定又偷了什麼東西!”的時候,孔乙己憤怒地反駁:“你憑什麼玷汙人家的清白……竊書不算偷書,這是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
由此可知,孔乙己確實未經何家人的許可便拿了他們的書。在孔乙己的認知裡,“竊”與“偷”是不同的。“竊”和“偷”都是動詞,可“竊”的後面可以跟名詞,表示竊取某種財產或物品;而“偷”這個字的後面則不能跟賓語,且它在古書裡的釋義是“行不正當的苟且之事。”
面對短衣幫的嘲諷,孔乙己青筋暴起,他無法認同短衣幫指責他偷東西的言論。在他看來,書並不是簡單用金錢衡量的“東西”,而是一種超越一切“東西”的具有永恆價值的精神性存在。
因此,孔乙己認為短衣幫見識短淺、眼界狹窄,他們根本無法理解“書”與“東西”的本質區別。有些人說,孔乙己竊書是為了換取財物,從而改善生活條件,他所謂的精神價值不過是掩人耳目、自欺欺人罷了。
倘若真是如此,孔乙己為何不直接竊取更值錢的物品呢?或是直接拿錢不是更有效率嗎?很顯然,書是孔乙己的精神支柱,他對書有著極盡瘋狂的著迷和追求,他買不起書,又想看書,只能出此下策。
小說中第二次提到“竊書”,是孔乙己到丁舉人家竊書,不但被當場抓住,還被打斷了腿。上到酒館掌櫃,下到三教九流,都在變著法地嘲笑他。然而這一次,孔乙己並未像第一次那般清高孤傲,一味地用晦澀難懂的話來回擊他們,而是低聲下氣地懇求掌櫃的不要再嘲笑他。
同樣都是飽讀詩書,丁舉人之流已經憑藉讀書走向了上流社會,而孔乙己卻還是底層讀書人。此外,熟讀四書五經的丁舉人沒有一點同情心,他對孔乙己深惡痛絕,並動用私刑來懲罰他,由此可見,書讀得多或少並不能決定一個人品性的好壞。
在被打的那一刻,孔乙己已經喪失了身為一個讀書人的尊嚴和自信,他在繁華熱鬧的世間被人拋棄,哪怕在酒館裡,也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特立獨行的他被短衣幫與長衫派孤立和排斥,只能將書籍當成精神寄託。彷彿只有堅持讀書,才能證明他在存在於這世間。
三、現代孔乙己說到底,孔乙己就是一個想要拼命擠進上層社會但又擠不進去、淪落底層社會又被人唾棄的迂腐書生罷了。不過,孔乙己的本性還保留著一絲單純與善良。例如,在酒館裡,需要添上一文錢才可買上一盤茴香豆或是鹽煮筍當下酒菜。
而窮困潦倒的孔乙己卻願意將珍貴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反倒是孩子們不曾道過一句謝。此外,孔乙己還教“我”茴香豆的“茴”的四種寫法,好似在炫耀自己的知識,實際上他只是太空虛孤獨,想找人說說話罷了。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身上有孔乙己的影子。他們往往自視清高,想要找一個社會地位高、薪酬又豐厚的工作,然而自身能力不足,連個門檻都邁不進去。同時,現代孔乙己們還看不起底層工作者,認為同他們一起共事會降低自己的地位。
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早已成為親戚朋友茶餘飯後的談資了。精神世界固然重要,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要建立在堅實的物質基礎上的,溫飽問題都沒堅決,談什麼理想與追求?因此,腳踏實地才是硬道理。
結語:基於目前的教育背景,每一個孩子在少年時期就被老師與父母教導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考上一個好大學,入職一個體面的工作單位,從而出人頭地。其實,大人們更應該教導孩子學會腳踏實地,莫要沉浸在虛無的烏托邦裡,而應該認清現實,該妥協的時候就妥協,能抗爭的時候就絕地反擊,逆風翻盤,這才不至於步孔乙己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