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冬至節氣,被稱為亞歲,是古代四時八節裡非常重要的節日。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正是以冬至為起點。據相關記載,西漢武帝時期制定《太初曆》。採用土圭測日影(平均時間法)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所謂“冬至一陽生”,《歷義疏》載“冬至十一月中氣也,言冬至者,極也,太陰之氣上幹於陽,太陽之氣下極於地,寒氣已極,故曰冬至”。

冬至

冬至是陰陽交替的節點,《五經通義》曰:冬至陽氣萌,陰陽交精,始成萬物,氣微在下,不可動洩。《爾雅》曰:冬為玄英,一曰安寧。在古代相關的禮儀和習俗中,其實基本都是圍繞著“安寧”來進行。如《神農書》曰:冬至陰陽合精,天地交讓,天為不溫,地為不凍,君為不朝,百官為不親事。《五經通義》進一步說“冬至寢兵鼓,商旅不行,君不聽政事。王者承天理,故率天下靜而不擾也”。即一切的軍國政事,在這天都停止下來,君王也不去過問政事;由此達到天人合一。

君王聽政·劇照

君王及大臣不過問政事,冬至這天要做什麼呢?第一件事——“與民同樂”, 《易通卦驗》載“冬至始,人主與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之眾,亦家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禮”。君民同樂就要有個理由,那便是對君王朝賀。《漢書》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起,君道消,故不賀)”。所謂“日者,陽之精;君者,日之象”,因此君為陽。《歷義疏》曰“以其陽氣乘踴,君壽益長,是以冬賀也”;沈約《宋書》“冬至朝賀享祀,皆如元日之儀”。

朝賀·影檢視片

第二件事——律呂調陽,觀日晷天象。《春秋左傳》載“朔旦冬至,歷數之所始,治歷者因之,則可以明其術數,審別陰陽,敘事訓民。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意思是,在四時八節,尤其節氣的起點冬至時節,朝廷命司天監等觀察“天象氣色災變(此為雲物)”,並詳細記錄,以便提前防備和應對。如《易通卦驗》曰:“冬至之日,見雲送迎從下向,來歲美,人民和,不疾疫;無雲送迎,德薄,歲惡。故其雲赤者旱,黑者水,白者為兵,黃者有土功,諸從日氣送迎其徵也”。

設立“天文儀器——日晷,圭表”測定日影日照是否符合太陽執行規律,以此來判定來年歲成如何,以及是否出現日食月食等。而律呂調陽這個事比較複雜,這裡簡單的知道就是朝廷徵集精通音律曆法的專門人才“調五音,正六律,以正德”;其目的便是“使社會和諧,民風教化敦正”。這個活動和上面的“與民同樂”一起進行。相關典籍介紹如下:

《易通卦驗》冬至之日,立八神,樹八尺表,日中視其晷如度者,歲美,人和順;晷不如度者,歲惡,晷入則水,晷退則旱,進二寸則月食,進尺則日食。(進,謂長於度也。),

又曰:冬至始,人主致八能之士,或調黃鍾,或調六律,或調五行,或調律歷,或調陰陽,或調正德。鄭玄注曰:致八能之士者,言選於人眾之中,取習曉者,使之調為諧,調和之意也。

 司馬彪《續漢書》曰:天子常以冬夏至日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炭,效陰陽也。

日晷

除此之外,宮廷內部及朝政方面還有一些禮儀要舉行。京房《易妖佔》曰“冬至繕宮殿,封倉庫”。《白虎通》載“冬至,廣莫風冬至,斷其大辟,行刑獄也”。《淮南子》載“冬至之日,北宮御女黑色,衣黑採,擊磬石”。從相關的古籍記載來看,還有大臣在君王決定冬至時節不問朝政的當天,在京的百官要穿黑色衣服;而在君王啟動問政聽事的那天,要穿大紅色衣服的禮儀。《續漢書禮儀志》載“絕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衣皂,聽事之日,百官皆衣絳”。

相關配圖

最後我們說古代“冬至與百姓和民間的相關文化”。《禮記》“仲冬之月,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慾,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可以簡單理解為“齋戒禁慾,保持身心安寧”。古代冬至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履長之賀(送長輩鞋襪)。《玉燭寶典》雲:陰陽日月,萬物之始,律當黃鐘,其管最長,故有履長之賀。而之所這麼做,《宋書》載“助養元氣之事”。《女儀》曰:近古婦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襪於姑舅,踐長至之義也。(這個“履長之賀”習俗的來歷,又涉及到“律呂調陽”的問題,下一篇專題講)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放得下是一種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