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華陽國志》原名《華陽國記》,是記錄川蜀歷史的典籍,將編年史、方誌、人物史有機融合一體,創造了方誌文獻的基本框架,可稱為「方誌鼻祖」。

常璩(約公元291年—約公元361年),字道將,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東晉史學家。

《華陽國志·後賢傳》卷第十一

太子中庶子陳壽承祚

東晉·常璩

陳壽,字承祚(zuò),巴西(巴西郡,位於巴郡之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也。少受學於散騎常侍譙周(qiáo,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三國蜀漢學者、官員。),治《尚書》《三傳》,銳精史、漢(指文學),聰警敏識(zhì,記住。),屬(zhù,同「著」。)文富豔。初應(任職)州命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大同(指蜀漢滅亡,晉一統天下。)後察(經考察後予以舉薦,選拔。)孝廉,為本郡中正(職官,掌糾察群臣的過失。)。

益部(即益州)自建武后,蜀郡鄭伯邑、太尉趙彥信及漢中陳申伯、祝元靈、廣漢王文表皆以博學洽聞,作《巴蜀耆(qí)舊傳》。壽以為不足經遠,乃並巴、漢撰為《益部耆舊傳》十篇。散騎常侍文立(文立,字廣休,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西晉大臣、學者。)表呈其傳,武帝(晉武帝司馬炎)善之,再為著作郎(職官)。

吳平後,壽乃鳩合三國史,著《魏》《吳》《蜀》三書六十五篇,號《三國志》,又著《古國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書監荀勖(xù)、令(中書令)張華深愛之,以班固、史遷(司馬遷)不足方(並列)也。出為平陽侯(即平陽侯國,為劉邦大將曹參(字敬伯)的封地,今山西臨汾。)相。華(張華)又表(上奏)令次定(編序)《諸葛亮故事》集為二十四篇,時壽良(壽良,字文淑,成都人。)亦集,故頗不同。復入為著作郎。鎮南將軍杜預(字元凱,魏晉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表為散騎侍郎,詔曰:「昨適用蜀人壽良具員,且可以為侍御史。」上《官司論》七篇,依據典故,議所因革。又上《釋諱》《廣國論》。華(張華)表令兼中書郎,而壽《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處內,表為長廣(西漢為縣,東漢末到隋初為郡。在今山東東部。)太守。母遺,言令葬洛陽,壽遵其志。又坐(因為。或作「堅持」。)不以母歸葬,是以見譏。數歲,除(出任)太子中庶子(侍從官)。太子傅從〖疑為「轉徙」之誤。謂愍(mǐn)懷太子被廢,一徙金墉城再徙許也。事具於《晉書》〗後,再兼散騎常侍。

惠帝(晉惠帝,司馬衷。)謂司空(職官)張華曰:「壽才宜真,不足久兼也。」華表欲登九卿,會(恰逢)受誅,忠賢排擯。壽遂卒洛下(洛陽)。位望不充其才,當時冤之。

兄子(侄子)符(陳符,祖父為馬謖,諸葛亮揮淚斬之。),字長信,亦有文才,繼壽著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蒞,字叔度,梁州別駕,驃騎將軍齊王(司馬柔之)闢掾(yuàn,輔佐。皇帝徵召稱為「徵」,諸侯官府為「闢」。),卒洛下。蒞從弟(堂弟)階(陳階),字達之〖一作芝〗,州主簿,察孝廉,褒(升職)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寧興古太守。階辭章粲麗,馳名當世。凡壽所述作二百餘篇,符、蒞、階各數十篇,二州(指梁州、益州)先達及華夏文士多為作傳,大較如此。

時梓潼(zǐ tóng,四川綿陽。)李驤叔龍(xiāng,字叔龍。)亦雋逸器,知名當世,舉秀才、尚書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辭不就,意在州里,除(出任)廣漢太守。初與壽齊望,又相暱友,後與壽情好,攜隙(分歧),還相誣攻,有識(有見識的人)以是短之,亦自列傳。

3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