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小說,裡面的故事之精彩遠勝現在的一般武俠小說。而實際上像《水滸傳》在內的“四大名著”,它們的美妙之處並不僅僅只是在某一方面的內容。比如,水滸難道只有好漢打鬥或者帶兵打仗的情節才有趣嗎?顯然不是的,至少對於一個吃貨來說,絕對不是這樣的。比如我們看這一段:
“武松右手卻吃釘住在行枷上,左手卻散著。武松就枷上取下那熟鵝來,只顧自吃,也不睬那兩個公人。又行了四五里路,再把這隻熟鵝除來,右手扯著,把左手撕來,只顧自吃。行不過五里路,把這兩隻熟鵝都吃盡了。”
武松受了別人的陷害,別人還派公人在路上來暗害他,武松一肚子鳥氣,就一個人吃著兩隻熟鵝,想來此時那兩個公人肯定是心煩意亂的:真香啊,可惜我只能聞聞。水滸當中這種美食場面非常的多,尤其是在某位好漢跑進酒店,把銀子砸在小二的面前時,我們彷彿看到了1000年前的大款:
武松吃得口滑,只顧要吃,去身邊取出些碎銀子,叫道:“主人家,你且來看我銀子,還你酒肉錢夠麼?”酒家看了道:“有餘。還有些貼錢與你。”武松道:“不要你貼錢。只將酒來篩。”
這裡武松掏出來一些碎銀子,店小二數都沒有數,為什麼就說多了還有餘呢?實際上這樣的場景不僅僅是在武松有過,在許多其他的好漢身上也曾經發生過,在其他的古代小說、或者古裝劇當中也有這樣的場景,我們不禁要問:古人吃完飯,放一錠銀子就走,小二為何也不數?如果不夠數咋辦?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瞭解古代的貨幣的購買力。一般而言,在宋朝的時候貨幣分為三種,即:銅錢、銀子、黃金。1000文銅錢等於1兩白銀,而一兩黃金則等價於10兩白銀。按照這樣一個貨幣體系,我們可以大約的來算一算,好漢們丟下的碎銀子在宋朝究竟有多少購買力。
我們一般來換算購買力是拿糧價來換算的,一般就是拿米價來換算。比如,在《宋史食貨志》當中這樣記載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也就是1石米需要600—700文銅錢。而《宋史職官志》則記載到:“每鬥(米)折錢三十文”,也就是1石米需要300文錢,所以綜合來看1石米價格在300—700文銅錢,我們取中間值500文一石米。
而當時1石約等於現在的66公斤,即132斤米,現在的米價是2.4元1斤,所以可以這麼說:古時候1石米相當於500文銅錢,而現在同樣的米相當於316元左右。也就是1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632元錢。如果我們考慮到1石米價格在300文—700文之間,那麼1兩銀子的價格大約是451元—1053元之間。
也就是說,1兩銀子起碼也有400元人民幣的樣子,而碎銀子一小塊可能就達到了1兩以上,所以店小二根本就不需要去找:一個人怎麼也吃不到幾百塊錢的。不過,也有人會說米價這個東西可能不同時代不一樣,所以購買力用米價來算不怎麼合適,那麼其實我們可以用別的東西來算一下。《水滸傳》當中有這樣一段:
店小二把四隻大盞子擺開,鋪下四雙箸,放了四盤菜蔬,打一桶酒,放在桌子上。······小二哥道:“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道:“大塊切十斤來。”······吳用取出一兩銀子,付與阮小七,就問主人家沽了一甕酒,借個大甕盛了,買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雞。阮小二道:“我的酒錢,一發還你。”店主人道:“最好,最好!”
這裡寫了一下吳用他們吃牛肉的過程,我們不妨以牛肉來換算一下銀子的購買力。首先宣告一下:宋朝雖然禁止殺牛,但其實還是可以偷偷摸摸的吃牛肉的,軍隊當中更是愛吃牛肉,司馬光曾寫到:羽林精卒二十萬,注聽鐘鼓觀麾旟。肥牛百頭酒萬石,爛漫一日供歡娛。有需求必然就有人去搞,鹽鐵不是專賣嗎?古代照樣也有鹽販子。
我們說回上面的故事,吳用和阮氏兄弟4人,在酒店裡前後切了30斤熟牛肉,然後還要了一桶酒,並且還有4盤素菜,這些東西吳用的1兩銀子就解決了。我們用現在的價格來算一下,牛肉50元1斤,一般的米酒6元1斤,一桶酒大約30斤,所以這麼算的話,即使是素菜不算錢,1兩銀子的購買力大約也相當於1680元人民幣。
而且1兩銀子給過去,店主人連話都沒說了,可見大機率他還是有多餘的賺頭的。所以店家遇到一個隨隨便便就砸出幾兩碎銀子的“大款”,是絕對不會去算賬的,因為不管怎麼算,他都是賺的。人家扔碎銀子的態度已經表示的很清楚了:我是大款,別跟我提錢,不然我用錢砸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