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尾聲,其一)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陸遜重大事件之十二——內部壓力重重

上期講到陸遜識破劉備誘敵之計,面對蜀漢大將吳班挑戰不為所動,迫使劉備將伏兵撤走。劉備一計不成再施一計,既然陸遜堅守夷陵不出,那就分兵去攻打夷道。

蜀漢大將張南領兵將夷道城包圍,守將孫桓向陸遜求救,陸遜拒絕出兵。眾將表示不解:“孫桓可是宗室將領,現在深陷困局,大都督為何不救?”陸遜回答:“孫桓將軍深得部下擁戴,而且夷道城池堅固糧草充足,沒什麼可擔心的。等我的計劃實施之後,即使不去救,孫桓的圍困也會自行解除。”

《三國志·陸遜傳》載:諸將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

這段對話是不是很有演義的味道?陸遜對眾將故弄玄虛遮遮掩掩,既不肯救孫桓,又不把計劃告訴眾將,也難怪許多東吳將領心生怨氣。筆者認為這是陸遜的謹慎之處,想當年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就在於情報戰,曹操得到許攸提供的袁紹屯糧在烏巢資訊才驚險戰勝袁紹,後來卻被黃蓋的詐降計迷惑而直接導致火燒赤壁。所以夷陵之戰時陸遜雖然心中早有計策,卻沒有過早向部下們透露。畢竟這裡是荊州地界,難保沒有暗中支援劉備的人混進東吳隊伍中,一旦洩密就前功盡棄了。

既然詳細計劃不能對部下們說,要安撫眾將的不滿情緒,那就只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了。這時候東吳軍中不少都是孫策時期的舊將,或者孫權宗室將領,陸遜雖然也不算年輕,但發跡較晚,所以論資排輩上很多將領就不把陸遜放在眼裡。於是陸遜對眾將進行了一番軟硬兼施的講話。

陸遜召集眾將,手按佩劍,一臉嚴肅地說道:“劉備是天下知名的大人物,連曹操都忌憚不已,如今侵犯我們疆界,毫無疑問是強敵。諸位深受國恩,理當團結一致對付劉備,以報主上恩德。如今卻有人不顧大局,做出影響團結的行為,這是很不對的。在下雖然一介書生,卻受命於主上。國家之所以讓諸位大駕屈尊於我的指揮下,是因為在下還有點本事,而且能屈能伸,能忍辱負重。至於我對各位,在此也鄭重提出要求:完成好各自的職責跟任務,誰也不準推辭!軍令如山,不可違犯!”

《三國志·陸遜傳》載:僕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筆者在讀這段原文時,深深感受到陸遜當時面臨的巨大壓力。這段史料沒有明確記載反對陸遜的具體人名,在演義中這個角色則被交給韓當、周泰為首的一眾東吳宿將。其實史書上的記載必定有所修飾,內部矛盾不可能原原本本讓陳壽這個外人知道詳情。不過仔細分析也能知道,能讓陸遜當眾說出“忍辱負重”這樣的詞,陳壽這樣記載,那麼當時陸遜的原話一定更加激烈和直白。

就算陸遜與東吳個別將領像演義那樣爆發爭吵,以“違令者斬”來威脅,也相當合理。史料中原文已經用到“軍令有常,不可犯矣”,可以想見東吳將領中已經有人不聽陸遜的號令。只是因為沒有造成嚴重後果,而且最終打贏了戰役,所以這些違反軍令的事情沒有被記載下來。就好比官渡之戰時曹操陣營中大批暗通袁紹的書信,只知道有這件事,具體人員姓名則沒有被追究。

假如陸遜沒有超強的心理素質,屈服於老將們的壓力,那也就沒有後續的勝利了。

陸遜重大事件之十三——戰局分析,胸有成竹

雖然陸遜頂住壓力沒有對部下們透露計劃,只是叫他們服從命令,但對孫權是必須報告的。

陸遜向孫權上書道:“夷陵是要害之地,國家之大門,雖然當初得到很容易,但也很容易丟失。夷陵的得失不僅是一縣一郡之地,而事關整個荊州。如今與劉備對戰,首先得保證內部的和諧。據臣分析劉備的歷史作戰記錄,勝少敗多。以此推論,劉備不足為懼。臣起初之所以後撤避其鋒芒,在於蜀軍水陸並進,威脅很大。如今蜀軍反而捨棄戰船隻用步兵,沿途到處紮營,看他們的佈置,劉備也沒有更多計策可用了。所以主上只管高枕無憂,不必擔心前線。”

顯然陸遜確實對戰局把握得非常精準,他對眾將強調劉備是強敵,對孫權上書則稱劉備勝少敗多不足為懼,這就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啊。陸遜沒有告訴眾將他的分析,而是直接報告給孫權,蜀軍放棄水軍而紮下連營,這是陸遜的突破口。

蜀軍為何放棄水陸並進的策略?因為太熱了。吳蜀開打已經快八個月了,在夷陵對峙也足足有半年時間,已經進入夏季,水面上沒有地方可供遮陽,酷暑難耐之下劉備只得讓水軍暫時上岸,躲到樹林裡紮營避暑,等待入秋後再發動攻勢。既然是樹林當然可供紮營的地方有限,只能紮下一連串規模較小的營地,這又使蜀軍的營地數量眾多又比較分散,增大了風險。

黃武二年(222)六月,陸遜決定出城迎戰。前面說過陸遜的計劃保密得很嚴格,所以眾將再次不解:“當初劉備剛來進攻時,你陸遜放蜀軍長驅直入五六百里地,沿途不加抵抗;如今雙方對峙七八個月了,各處要害之地蜀軍早就佈置好防守,現在進攻完全沒道理啊?”

陸遜解釋道:“劉備老謀深算作戰經驗豐富,而且初期蜀軍陣型密集,士氣高漲,不可正面交鋒。如今時間一長,他們也沒佔到什麼便宜,士氣已經低落,原來準備好的策略該用的也都用了,也就是說劉備沒有更多招數可出,所以現在輪到我們反攻了。”

可到底怎麼攻?陸遜還是避而不談,守口如瓶。好像東吳其他將領都是工具人,你們只管幹活就完了,決策層面的事別參與,也不需要你們參與,只要執行命令,其他的別操心,也不準反對。

《三國志·陸遜傳》載: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

引用的這段史料很有趣,又是一段特別像演義裡會出現的對話。陸遜先派兵攻打一座蜀軍營寨失利,被眾將指責是白白送死。縱觀整部《三國志》,大戰中主將每次行動的記載都附有部將的異議文字,陸遜應該是絕無僅有了。可以想見由於陸遜從沒把自己的計劃透露給將領們,由此導致的大批部將誤會、埋怨,透過史書字裡行間滿滿的溢位來。

但就算到了這種程度,陸遜也只是說:“我已經知道破敵方法了。”到底什麼方法,還是不肯向眾人解釋。這倒不是陸遜故弄玄虛,筆者認為最大的可能性還是為了保守軍事機密。畢竟荊州長期被劉備統治,不少當地官員或將領雖然現在為東吳效力,誰敢保證一旦局勢有變,不會重投蜀漢陣營呢。

劉備

陸遜重大事件之十四——火燒連營

盛夏酷暑時節天乾物燥,火攻自然是最有效的辦法。陸遜下令全軍出擊,人手一把乾草,攻到蜀軍營寨前便到處放火。蜀軍前沿營寨被攻破,陸遜立即派出水軍封鎖長江,把原本包圍夷道的蜀漢大將張南困在長江南岸。由於吳軍行動異常迅猛,原本佔據水面優勢的蜀漢水軍此時還躲在岸邊樹林裡避暑,根本來不及登上戰船,於是張南從包圍夷道變成被包圍,夷道城中孫桓也出城反擊,張南部隊迅速潰敗。

面對東吳凌厲攻勢,蜀軍並沒有及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劉備作為皇帝雖然御駕親征,但不可能事必躬親直接指揮各路部隊,作為蜀軍前線都督的人是大將馮習。陸遜指揮得當自不必說,蜀軍除劉備的決策有重大失誤外,前線指揮官也要負直接責任。由於蜀軍敗得太過慘烈死傷太過慘重,很多細節已不可考,但透過某些蛛絲馬跡還是能知道蜀軍的臨場指揮有問題。

《季漢輔臣贊》載:休元輕寇,損時致害,文進奮身,同此顛沛,患生一人,至於弘大。

馮習字休元,意思是馮習輕敵導致損害;張南字文進,張南奮不顧身作戰,兩人一同“顛沛”即戰死。禍患起於一人,而導致了不可收拾的“宏大”的嚴重後果。

這是蜀漢官員楊戲所著的文章,明確指出馮習輕敵直接導致夷陵之戰慘敗,我們常說劉備此戰葬送了蜀漢整整一代人才,但話說回來,夷陵之戰中蜀漢方面其實本來人才就很缺乏。馮習、張南作為劉備帳下大將,史書中之前居然沒有任何具體事蹟留下,也就是說,馮習之前從未擔任過統帥級的職務,卻在夷陵之戰直接指揮數萬大軍,明顯吃了大戰經驗不足的虧。假如張飛還在,劉備即便戰敗也絕不可能敗得如此慘烈。實在令人惋惜。

張南被困在夷道城外,馮習臨陣指揮失當,兩人先後戰死。隨著吳軍一路放火加上水軍沿江而上,蜀軍四十餘座連營被攻破,蜀將杜路、劉寧等人走投無路向吳軍投降。

劉備逃到夷陵西面的馬鞍山上,集中兵力死守。陸遜指揮吳軍四面圍攻,蜀軍再次折損近萬人,糧草輜重船隻全部成了吳軍戰利品。就連長期被圍的夷道守將孫桓都迅速反擊,跟陸遜的大部隊匯合,甚至跑到劉備的前面去了。劉備只得逃入深山走小路才驚險逃進白帝城。

《資治通鑑》載:漢主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漢主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

劉備悲憤至極,感嘆道:“我被陸遜如此羞辱,難道是天意嗎!”從此一病不起。

夷陵之戰的結果當然不是天意,而是陸遜的沉著冷靜戰勝了劉備的滿腔怒火。劉備從開戰以來就沒考慮過防禦,甚至於已經把戰後荊州的人事任命都提前安排得明明白白,好像荊州重回蜀漢已經板上釘釘。

《魏書》載:權及領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拜權為侍中鎮南將軍,封列侯…;及封史合等四十二人皆為列侯,為將軍郎將百餘人。

因劉備戰敗,分兵在江北警戒曹魏的黃權無法回到益州,無奈投降曹魏。這是曹丕對黃權以及領南郡太守史合為首的蜀漢官員封賞的記載,清楚寫著黃權的部隊中有三百八十一名官員,其中四十二人被封侯,一百多人被拜為將軍、中郎將。黃權作為劉備的一路偏師,怎麼會有如此之多的高階官員?可以想見其他部隊中也必定有不少文官存在。打仗顯然不需要這麼多官員,所以這些人都是劉備給荊州帶去的地方官。

對於蜀漢方面失敗原因,以後再詳細展開,我們知道劉備從來沒想過失敗就可以了。

相反的,陸遜始終保持著高度冷靜的頭腦,面對外有強敵壓境,內有悍將違令的雙重壓力,陸遜沒有被幹擾,一直耐心等待機會,最終一戰定勝負,取得了三國時期三大戰役最後一場的完勝,留名青史。

13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靜為躁君:做事切記輕浮,狂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