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節氣。冬至,也叫“冬節”“長至節”“亞歲”等。這一天北半球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冬至曾是年漢武帝以前,冬至這天是過年。是因為冬至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過了這天之後,白天開始變長,夜晚開始變短。“陰極之至,陽氣始生”。人們認為從這一天開始白晝變長,陽氣開始回升,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雖然還在寒冷的冬季,但是人們看到了春天的希望,春天已經不遠了,所以,這天就是歲始。這個時候,在外頭的人就要回家過冬節了,這叫終年都有歸宿。
在黃帝時期,冬至是一年的開始,叫做塑旦。周朝的時候也稱歲首,這天,周天子會率領三公九卿迎歲。後來,曆法改變,人們把這天當成壓歲,是僅次於春節的節日。
唐宋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宋朝的時候,這天,人們會沐浴更衣,穿上新衣服,置辦飲食,祭祀祖先,親朋好友互相道賀,像是新年一樣。政府還會放七天假,讓官員回家團圓過節。
冬至的前一天稱為冬除,有的地方甚至還在前一天晚上舉辦家宴,祭祀祖先,吃餃子,吃湯圓等。
冬至是最早的教師節我國自古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冬至這天是年,過了年就要增長一歲,叫做“增壽”,所以需要慶祝。這天,學生們穿著新衣服,拿著禮物,前去拜師,感謝自己的老師。民國的時候,這一習俗還在流行。現在,我國一些地方還在這天去看望自己的老師。
除了感謝老師,還會祭拜孔聖人孔子。各個學校,由老師組織學生祭拜孔子。
冬至這天,還會把鞋襪送給老師,以示敬重。因為這一天,日影最長,腳踩地上的日影也最長。送鞋襪,是對老師健康長壽的祝願。
冬至吃餃子冬至這天,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要吃上一鍋熱騰騰的的餃子。俗話說:“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他著的《傷寒雜病論》,被認為是醫家的經典。當時他任長沙太守,後來辭職歸鄉。他返鄉的時候,正是冬季,他走到河邊渡河的時候,發現河已經結成冰了,而那些為了生計奔波的人,卻還是穿著單衣,面黃肌瘦,特別是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了,心中很是不忍。他回家一直惦記著那些人,冬至那天,他在空地上搭起了棚子,給窮人施捨湯藥,這個湯藥叫做“祛寒嬌耳湯”,做法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湯裡煮,煮熟後,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然後包在麵皮裡,做成一個耳朵的樣子,即“嬌耳”,再下鍋煮熟。然後給大家一碗湯,兩個嬌耳,人們吃了,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的恩德,到了冬至這天,人們便會包嬌耳來吃。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耳朵就不會凍傷了。現在至今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
現在我們過冬至,唯一能想起來的,就是吃餃子。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傳送一聲祝福,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頓熱熱鬧鬧的餃子。拜訪師長,表達對老師的敬重和感謝。向老人贈送鞋襪,向老人表達祝福,過一個溫暖而快樂的節日。
你那裡有什麼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