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山石刻位於大南山潮普惠三縣交界處,為大南山革命根據地石匠翁千於1930一1932年所刻。1979年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南山作為蓮花山系南陽山的延續,是連線著潮普惠三地的紐帶。山脈東西長50多公里,南北寬30多公里,是橫臥在大海和陸地之間的一道天然屏障。大南山主峰海拔900多米,山脈溝壑縱橫,巖洞密佈。因其地形龍盤虎踞,群山之間懸邈高遠,在土地革命時期,佔據天險的大南山,是東江地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在這裡,有著豐富的革命遺蹟。
在惠來北部大南山鹽嶺峰上,有10幅石刻革命標語。這些石刻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共東江特委為了使革命能夠深入開展,特組織石匠在大南山巨石上刻下的,以此加強革命宣傳和堅定革命決心。除惠來鹽嶺徑,普寧湯坑徑和潮陽紅場區也共有46幅石刻革命標語。鐫刻在大南山懸崖峭壁上的石刻標語,是大革命時期工農革命軍的赤膽忠心和堅定信念的體現。“大南山石刻革命標語”於1985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鹽嶺村內,鹽嶺徑一直蜿蜒延伸到大南山深處。這裡曾是來往潮陽與普寧的交通要道。如今山路雖窄,但修成水泥路面的坡道相對平緩,一路溪澗相伴,油甘和橄欖漫山遍野。向山上前行,坡道漸陡,原來鹽嶺路上的石階至今仍儲存。再往前走一小段,經過小憩亭,可見兩邊突兀的岩石上鑿刻著一些文字。這便是土地革命時期,由石匠翁千及其族人冒著生命危險前仆後繼所鑿刻的。
1879年出生於潮陽縣成田區後坪村的翁千自小成長在“斤石欲榨二斤油”的時代。由於家貧無法入學讀書,年幼的翁千就跟著父親種田、打石。後坪村盛產油麻石,歷來多出能工巧匠,村民將油麻石做成石臼,成品滌綠,造型多樣。翁千也不例外,他跟著父親學習打石,練就一手好手藝。1926年後坪村成立農民協會,為此翁千在芙蓉山邊刻下一面似犁徽的犁形石刻,這成為他革命刻石的一個起點。
從小受盡壓迫的翁千對封建地主的種種霸行恨之入骨,自覺加入了在全國各地興起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洪流中。這一時期,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潮汕地區,隨後攻上大南山。後坪村與惠來靖海區僅一山之隔,這讓翁千下定決心,帶上一家老小上山找共產黨。由於家眷人丁較多,翁千安排體壯的年輕人先上山投軍,年長者同自己則隱蔽後方。輾轉兩年,直到1930年夏,翁千才親上大南山,三代人終於在大南山聚首。
同年,潮普惠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大南山召開,決定建立潮普惠蘇維埃政權。備受激勵的翁千在大南山石頭上刻下“惠潮普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萬歲”以示心情,此後他又帶著其他石匠,在惠來鹽嶺徑相繼刻下“準備奪取全廣東政權”“實行全國總暴動”“建立全國蘇維埃政權”等口號。翁千冒著被敵人追捕的危險,帶領族人前仆後繼,在大南山多處懸崖峭壁上刻下革命標語,翁千有四個兒子在此過程中相繼為革命獻出生命。但這些緊跟時代的標語如同吹響了革命的號角,響徹大南山區域,極大地鼓舞了革命軍計程車氣,也壓制了反動派的氣焰,為潮普惠地區的革命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1933年,積勞成疾、備受迫害的翁千在家鄉離世。他當年刻字的鐵錘、鐵筆等工具,被其家人獻給文物工作組,今均陳列於潮陽縣博物館。他在大南山上刻下的這些不可磨滅的革命標語,如今成為革命歷史發展的見證。曾任潮汕人民抗徵第五大隊隊長的馬毅友同志在他的專著《鐵錘頌》中對翁千這樣歌頌道:“血刻石標震南山,忠烈滿門數翁千,赤派到底全家願,留得丹心在人間。”
近百年過去了,鹽嶺徑兩邊的石刻依然清晰可辨,它們是那段歷史時期的見證者。大南山上的每一處革命遺蹟都有一個動人的革命鬥爭故事,每一個革命鬥爭故事都是一份極其寶貴的革命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