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僅是最早被確立的節氣,最古老的節氣,也曾經是最隆重的節日,甚至“冬至大如年”。
在古人的心中,冬至不亞於新年,它是農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意味著這一年將要結束。對於冬至節的規格,各個朝代、各個地區,說法各有不同。唐宋時期,公共假期多與節氣相關,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放假一天,夏至放假三天。而冬至的節日氛圍最濃厚,放假七天(過年也是七天),也算是一個“黃金週”了。因而,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南方湯圓,北方餃子
話說在冬至這一天,吃湯圓、餃子,寓意來年不會凍耳朵!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煮一鍋軟糯的湯圓,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簡直不要太幸福。
吃餃子又稱“捏凍耳朵”
相傳張仲景回南陽時適逢大雪紛飛,他看到有鄉親的耳朵凍壞了,就叫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下鍋煮熟後盛給百姓。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吃餃子的習俗,連帶還有“不吃餃子掉耳朵”的說法。
吃湯圓,寓意團圓
從明清時期開始,南方人在冬至吃湯圓的習俗便固定了下來,在冬至這天,人們會用糯米粉和麵,包上豆沙等餡料搓成丸子狀。在這一天,湯圓也被稱為“冬至圓”“冬節丸”。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至養生
從冬至開始,我們就要進入數九寒天的時節,民間俗稱“進九。”氣始於冬至,此時為養生的最佳時期。多地百姓有“一九一隻雞”的滋補養生傳統,認為冬至 開始每逢九天需進補一隻雞,來年就有好身體。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侯茜主治醫師提醒,冬至 進補,選擇公雞還是母雞,需根據體質分而辨之。
“冬至”養生,重在養心,要安身靜體,樂觀暢達,不為瑣事勞心傷神,以防早衰,保持旺盛精力,方可益壽延年。
祝大家冬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