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當精神和肉體進行纏繞的時候,我們總是不容易區分自己究竟屬於哪一檔。然而當我們過分的追求其中的一檔的時候,就會顯示出來人格的不完整性。過高的精神追求會讓我們脫離實際,轉而變成一個反社會型的人,反之,我們的思想將會變的異常空虛,甚至於再也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勇氣。因此,精神和肉體是彼此交融,缺一不可的整體。當然,這是常人的觀點。

然而有時候,我們又必須強調某一種追求,比如說精神。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信仰,我們在遭受打擊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來一種任人宰割的模樣,侵略沒有遭受反抗就會達成,侮辱會變本加厲,甚至於連站立起來做一個普通人都成了奢望。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精神,如果沒有了精神支柱,那麼一切就會成為空想虛無。然而人總是有慾望的。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說的就是這個層面上的道理,可能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更加的深奧,可惜我能看到的是有限的,導演的意願是無限的。我只能就我所看到的來談一談感受。

這部電影比較難懂,因為是名著改編,但即使你看完了名著依舊是覺得難懂,因為文字和影像的差別是根本,奈何有些文字在轉換為影像的時候,就更加難以成形。

本片名叫《浮士德》,又名《浮士德:魔鬼的誘惑》。當然,第二個片名有助於我們瞭解本片的主旨,更加有助於我們對於整個故事的基本邏輯脈絡的清晰。

浮士德大家非常的熟悉,但是很多人熟悉的僅僅是這個名詞,因為這個歌德的著作聽過的人多,真正讀過的人少,真正能讀懂的人少之又少。然而讀不懂原著或者說壓根沒有讀過原著,我們就不能去看這部電影了嗎?顯然是否定的。

雖然我們對於歌德對於《浮士德》原著瞭解甚少,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於電影的觀感,或許不能很全面的看這部電影,但起碼能看出一些自己所能看到的東西。這也就夠了。

《浮士德》主要講述了一個哲人浮士德,在閱盡人間的時候,偶然被一個貌美女子所吸引,這個時候,一直在他身邊的魔鬼開始了對他的鼓動。魔鬼最終讓浮士德的慾望得到了滿足,而浮士德本人也非常適用。

然而當他和魔鬼達成交易後,卻被套上了一副枷鎖,永生難以逃脫的命運的枷鎖將為這一次歡愉買單。浮士德開始踏上了一條通往地獄的路,然而在路上,在遇到一股清泉之後,他恍然大悟,最終擺脫了魔鬼的枷鎖,成為了一個自由的靈魂。

這確實是一個一句話就能講清楚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本身卻用盡了太長的篇幅。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對於本片的指導理念,在觀眾看來也是非常的模糊。復古的畫幅以及略帶扭曲的人像和重口味的情節設定都為本片增加了一些神秘感,而這種神秘感也是可以彰顯出來浮士德本身的地位的。

人們對於亞歷山大導演本人的評價很有意思,這是一位非常孤獨的導演,而這個孤獨感,正好契合了這部電影的主題,在中世紀,當歐洲的人們繼續著愚昧不堪的生活的時候,一個智人,一個擁有無窮智慧的人,一個想要踏遍人間的人,看到這“烏合之眾”心裡是會有非同一般的感受的。

這個時候,浮士德內心的孤獨感與導演的那種孤獨感不謀而合,因此,我們得以很清楚的意識到精神與肉體的碰撞在這一刻開始了。

而魔鬼善於抓住的是人們的慾望,因為有了慾望,我們才能和魔鬼進行交易,才能被魔鬼用枷鎖困住。浮士德本身是一個慾望極低的人,但是不代表不存在任何的慾望,當他內心之中的慾望開始慢慢的水漲船高的時候,魔鬼適時的對浮士德進行了要挾。這樣,交易達成,魔鬼的“慾望”也達到了。

然而這個故事最核心的觀點就是如何擺脫這種慾望的纏繞。浮士德用一股清泉為自己洗清了原本被汙染了的信念,理論上來說,浮士德終於擺脫了這個枷鎖,然而就跟他第一次殺人一樣,擺脫這個枷鎖的本質核心並不是將魔鬼從自己的身邊驅離出去,而是不再受到魔鬼的誘惑。然而本片中為我們展現的“擺脫”,實際上還是一種“祛除”。

這種“祛除”就如同浮士德誤殺了心愛女孩的哥哥一樣,他將魔鬼處死後,就能真正將自己的靈魂拯救嗎?顯然,這只是表象。因為他對於精神追求的本質還是建立在將現實中的一切砸碎,而不是任何精神世界上的超脫。

因此,浮士德看似處死了魔鬼,其實還是沒有能擺脫自己的慾望。精神與肉體依舊是相互留存的。這也是本片最終悲劇的地方。肉身被殺死後,靈魂會永存嗎?好像並不是這樣,沒有肉身,談何靈魂?

……

你好,再見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懷念系列」波羅的海|立陶宛與拉脫維亞的陰與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