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氣節。西方人認為這是一個人類走向生存還是毀滅的歷史轉折關頭的日子,故有雪萊搖旗吶喊: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實際上“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漫長的一天。在中國先民心中被稱為“至日”,挺過了這一天,就能看到新生。
餘世存在《時間之書》裡描述到: “古人解釋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在大時間序列裡,冬至是坤卦時空和復卦時空的交匯點。坤卦時空的要義在厚德載物,復卦時空則是一陽來複,見天地之心。”
厚德載物要求人們要有堅忍精神,在越冷的冬天裡,越要煙火升騰,努力加餐。等忍到了“至日”就能盼到“一陽來複”,見到春天如約潛行,見到君子天地之心,見到太陽,見到人心,見到希望,見到能量,見到生命本身。杜甫在國難家愁,顛沛流離之時,依然寫詩慶賀這一節氣的到來。在“冬至”來到的前一天,杜甫寫了一首《小至》曰: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越是在坎坷透涼的困境裡,越能感到生機振奮人心。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無處可逃,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 ,依然選擇喜悅,熱愛生活!杜甫在《小至》裡描述陽氣復生,女工日增一線,飛灰向上,岸柳將舒,臘梅欲放。這是多麼可喜的生機,縱然雲物不殊鄉國異;依然可賀,教兒且覆掌中杯。甚至我們可以想象杜甫開懷暢飲中,老淚縱橫。
“冬至”確實是一個可喜可賀的節氣,一個刻骨銘心的節日。先民把它當作年歲結束或開始的節點,至今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人們傾己所有來進行慶賀。《東京夢華錄》裡曾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隨著時移世易,時代變遷,生活節奏快了又快,一切都刪繁就簡。古老的節氣節日,風土民情漸漸模糊,變冷變淡。在今天的記憶中只剩下了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其他的若不是回溯典籍記載,概莫能知。可悲的是有人覺得一切都無所謂,“冬至”不就一個形式嗎,生活忙忙碌碌,連餃子都沒有時間包,甚至“冬至”日子在哪一天都記不得了。生活缺乏了儀式感,一切精神會漸去漸遠,終成畫卷裡的遠山淡影,以至找尋不見。
所以“冬至”時節,我們再忙都要吃頓餃子,再忙也要吃碗湯圓,不至於連一點印象都沒有留下來。
“冬至”到了,就是春天了嗎?一個好看的故事總是跌宕起伏,不喜平鋪直敘。“冬至”命名的本意,如同一個溫柔的提示,告訴我們真正的冬天才剛剛開始。我們中國人自“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才能感知天氣不寒,東風駘蕩,春天鋪天蓋地的來了。頭九初寒才是冬,過了“冬至”標誌著最冷的冬天就要來了,等到三九四九嚴寒結冰,雪鋪滿地才是最冷的冬天。但是人們不怕,因為懂得,三陽開泰,否極泰來。莫道隆冬無好景,萬物自始漸勾萌。為了捱過這個艱難時期,人們想盡各種方法消遣對付。明代就有“畫九”習俗,冬至這一天,畫八十一瓣素梅,而後日染一瓣,待素梅盡染,數九寒天也就過完,就過到了溫暖的春天。
我們要學會在最寒冷的日子裡歌唱春天,只要心存“冬至”精神,身做“冬至”之事,就會生機不滅,腳步永遠向前。“冬至”已至,當歌當詠,此時此地,我們喜悅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