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用筆墨和文采支撐起高山

——李秋水國畫精品選讀

▓ 穆林

溪山深處(李秋水作)

在秋水先生的藝術作品和手稿中,無數次記錄了筆墨和文采對中國書畫的作用,不厭其煩的提及,讓我們每一位讀者不得不對此論述加以重視和思考。

諸如:“畫有雅俗之分,何謂雅?多讀書則雅氣自出,是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始通神之說,明董其昌說,不讀書人不可與言畫,因其一無所知,無異對牛彈琴也,故畫家要多讀書,史書上尚無不讀書的畫家。”“夫畫以士氣為貴,董元宰故云,不讀書人不可與言畫,鄧椿雲,多文曉畫,斯言可謂得其要領。”“筆是筋骨,墨是血肉,作畫應以筆墨為主。”等等。先生在書畫作品上常題寫的這些言語,對於一個書畫愛好者雖說有些“明昧參半”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式的困惑,然而在不斷的探索、努力中,我想大家最終會領悟其中三味的。

秋水先生年少時即對碑帖狠下功夫,從魏楷到行草每日堅持不懈地練習,由於所處的年代,他自然沿襲了民國時期碑派盛行的書風,並忠實地應用在今後的書畫創作中,風格走向漸趨陽剛厚重的金石感,如刀砍斧鑿,與其岳父林散之的“陰柔”大異其趣。具體地說,秋水先生的筆墨多流露出沉著穩健,靜中寓動,如枯藤墜石,純任自然,剛中涵柔,剛柔相濟的美。從形至質至韻非當今書畫愛好者所能想見。

先生的畫基本是用書法筆線詮釋傳統畫法的,貌似用筆不經意,形象不突出的作品,讀者仔細品味則不難發現,蒼茫渾厚且質樸率真的筆墨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一種無形的力量非具靈性和真力而不能識悟。

溪山深處區域性(李秋水作)

純正的中國畫是從繪畫中脫離出來的書畫同源之畫,它不僅包括文字與繪畫是同一起源,更重要的是書法與繪畫在表現形式、筆墨運用具有共同的規律性,也是成為區別“文”與“野”的重要理論依據,我們且不論殷商甲骨、西周鐘鼎,或早期象形文字的功能、功用,以及使用工具的同一性,就繪畫的用筆技巧,書畫中相通、相同的審美理想皆是中華民族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美的體現。正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從華夏文字起源,書與畫不分彼此的書畫同體,進而至純正的筆墨可升格為濟世之道,崇天命,窮變化,發自於積累,讚揚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近現代美學家宗白華指出:“藝術是一種最根本、最原始的來源,在宇宙的深處的。”書法的優勢在於“傳其意”,而繪畫的優勢則是“見其形”。特別是黃賓虹先生給繪畫總結出五筆七墨法,即平、圓、留、重、變的用筆法,幹、溼、濃、淡、宿、潑、積的用墨法,以及不齊之齊體現內在美的以字作畫和以畫作字的表達方式,從而使筆上紙能透紙背,堅持此方法作出的畫是不膚淺的,是筆墨運用的終極目標。

溪山深處區域性(李秋水作)

秋水先生家人和朋友都知道,先生除正常的書畫創作外,每天都要早起練字兩小時,就這樣九十載平素、平易、近物的生活與堅持,其功力在不斷的累積過程中增長,不僅如此,先生精研碑學的同時,又沉浸於曼妙靈動的帖學之中,尤其是自八十年代後,秋水先生更加不畏寒暑、經冬歷春、披荊斬棘,對二王、蘇黃米蔡的書風進行庖丁解牛式的研究和練習,使他的書法逐步衍生為深厚凝重、剛勁挺拔、幻化莫測的碑帖交織的新面貌。

揚州新篇(李秋水書)

秋水先生歷經風雨、不忘初心,以前輩的理論作為航燈,腳踏實地、尋根溯源將書與畫錘鍊的渾化合一、水乳交融。

秋水先生在實踐筆墨的同時,更加註重作品文采的流溢,精神的外化,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在中國藝術領域,多數藝術家利用、借用、演繹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及思想方式,讓當代藝術成為借古開今的代表。然而,正真具備中國文化本土特徵的藝術家則是在對傳統文化全方位的接納和繼承後的揚棄,它是需要一個漫長時間過程的積累,是由量變到質變的消化,才可能產生最具深度和廣度影響的藝術,在此基礎上對當代和西方藝術借鑑的再創新才是正真的自己的民族文化。

我畫原無法 (李秋水手跡)

接受私塾教育的秋水先生二十歲前便通學四書五經,熟記古典必讀典籍,也許是先生數十倍勤奮於別人,也許又是上天賦予他過人的聰穎,秋水先生童年即能夠熟練掌握寫詩、填詞、行文技巧,經年累月,他的作文能力可與古人相頡頏,專家評其詩如李杜,文近歐柳。我們不妨從先生《春遊》和《揚州新篇》感受其美輪美奐的辭章:“勝日尋芳去,萋萋草掩堤。霧開平野闊,天壓遠山低。聽鳥耳先醉,看花眼欲迷。人家深竹裡,春滿小橋西。”“大橋鐵路譜新篇,滾滾徵輪日向前。明月二分不夜市,春風十里豔陽天。隋唐以後開生面,歐美紛來結勝緣。商貿旅遊歌吹地,繁花盛放更鮮妍。”讀者從中發現秋水先生的詩文並不是一味追求哲理和概念,而是一個情感的世界,一種體味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思考,一種在理性和感性相沖突後情緒的劫後重生,這種情感、情緒即便微弱,即便顫抖,在傳遞給人們的過程中也一定會綻放出盛開的花朵,美麗而嬌豔。於是,秋水先生必將繪畫本體以外的意境作入情入理的表達,同時又能自由發揮出主觀能動性,輕鬆地駕馭著筆墨、丘壑,超越了形式本身產生出生動的氣韻,勾畫出一個文化人精神外化和靈性,他不僅僅是創造了一個詩意的氛圍,更多的是盪滌了歲月的塵埃,在風煙的世界中永遠去思考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溪山深處》是秋水先生八十七歲時的作品,濃重的筆墨擁簇著群峰,山體在叢林雜樹的掩映下巍峨聳立,浮動的雲氣以淡墨花青烘托,溫暖的晨光用赭石染就,山中雖無房舍、舟船、人物,老辣天趣的筆墨卻讓整幅畫不失蓬勃和生機,古樸裡散發靈秀,雅緻中透出鮮活。該畫屬秋水先生典型風格,帶給人們的是飽滿渾厚、生澀蒼茫的迴響。

春山擁翠微(李秋水作)

春山擁翠微區域性(李秋水作)

春山擁翠微區域性(李秋水作)

《春山擁翠微》則以輕鬆愉快的筆墨描繪全景春色圖畫,他似用元人的筆法皴擦出大自然冬盡春來的美麗景象,春是風相伴著來到山間的,花草樹木便昂揚起頭來,山嶺漸漸變得蔥翠,滿山遍野的青綠象一塊美玉搖曳著藍色的寧靜,微風中的陣陣松濤籠起一縷縷乳白色的迷濛,似雲似煙,如夢如幻……

今天是李秋水先生逝世一週年祭日,謹以此文表達對秋水先生的深切緬懷,願先生藝術長青、精神永存!

2020年12月19日於蕪湖

丹青不知老將至(李秋水閒章)

李秋水

李秋水,1923年--2019年,林散之女婿,原廣陵書社出版社編輯,當代最具傳統功力的書畫家、詩人。

1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古人為月球取名“廣寒宮”,他們怎麼知道月球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