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

在很早的時候,人類就學會了抬頭仰望星空,而看到的第一個物件自然就是月亮。月亮是那麼遠是那麼大,所以總是能夠勾起我們的一些很深的情感。

像古代的詩人就特別喜歡以月亮為載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蘇軾就強調人的悲歡離合以及月亮的變化,還有李白曾經感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可以說,古人對月亮的描繪很多,甚至把月亮當成了我們一種文化寄託。但怪異的是,古人似乎在很多言論中都提到月亮很清冷,甚至很嚴寒。若是我們沒有上過月球,肯定會以為古人在瞎猜,但事實上現在的月球研究成果表明,月球的確很嚴寒。

那麼,古人為什麼知道月球很冷呢?

一、古人的廣寒宮

在古代的文化中,人們把月亮稱為廣寒宮,是一個格外寒冷的宮殿。而且在神話傳說中,在這所宮殿裡面住著嫦娥姐姐以及一隻玉兔,另外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在旁邊,長年累月的砍著桂樹。

可惜的是,最美的女人,最陽剛的男人,卻只能呆在一個最寒冷的地方。無論是哪一本小說或者是傳說,都特別強調廣寒宮冷到極致。不僅是文學意境上的寒冷,更是一種環境的寒冷。

例如,《淮南子》中曾有記載:“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為月。”僅從這一段的描繪就能看出,月亮實乃寒氣之精華所化,絕對非一般人所能夠靠近。

不僅如此,在上古神話中,月亮本來就是和太陽相對應而存在。太陽是最溫暖最熱的存在,而月亮則是最寒冷最陰暗的存在。

過去人們認為,白天與黑暗的轉折就是太陽與月亮的交接,因此在古人的經驗總結中,月亮就代表著寒冷,所以在月亮上所建造的宮殿廣寒宮自然也是寒冷的。

而且,在元大都的遺址,甚至出土了元代廣寒宮圖漆器殘片,上面更是向我們展示了古人想象中的廣寒宮形象。就展現的內容來看,整體非常的大氣威嚴,但是整個意境卻十分冷清,帶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人認知的廣寒宮的形象中,月亮不僅寒冷,而且還有人住,並且上面還有神仙。

二、科學發現和對比

而根據現代科學研究,月球的確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天體。客觀來說,月球的地表最低溫度可以在零下180度左右,古人描繪的陰森和冷寒其實和現代研究很相似。

若是換一個角度來看,《淮南子》中強調的月球之形成,還真有一定的道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對於月亮的神話想象,慢慢的已經演化成了一種文化,甚至變成了一種常識。在《酉陽雜俎》這本書中,曾經講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裡面就講述了月球之由來。

據其中所描繪,月亮不是一個圓盤,而是一個球體,並且由七寶所合成。而且其中更是特別提到,上面不但凹凸不平,而且自己不發光,需要有陽光照射凸起之處,才能反射陽光,而且,這個月亮是由八萬兩千戶月球人所修建而成。

然而,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表明,月球表面的確是凹凸不平。而且,月球本身不是一個發光的球體,是由太陽反光所形成光亮。至於說月球的形狀,大家都知道,就是一個球體。

由此,我們會驚愕的發現,古人對於月球的認知雖然是瞎猜的,但居然有著驚人的符合,這簡直是有人去月球觀察過,然後回來編的神話故事一般。

客觀的來說,古人能夠承認月球是一個球體,就已經十分了不得。為什麼這麼說呢?

整個世界都在強調地球是一個平面,過去中世紀提出日心說地心說的時候,居然還要遭到火星的針對。中國古人雖然沒有強調地球是圓的,但卻提出了月球的天體圓論,這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古人的智慧。

其實歷史記載還不僅如此,人們對月球的研究還走的挺遠的,其中就包括對月食的記錄以及潮汐的記錄。

據記載,早在司馬遷先生的《史記》中就明確強調了交食週期,所謂的交食週期,指的就是日食月食同時發生的交食現象。

而且,司馬遷先生更是將交食週期定為113個月,這在古代來說已經十分科學,就算是在現在來說,其實也並不太過於過時。

不僅如此,古人在研究月亮和潮汐的關係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例如在東漢年間,有一個叫王衝的學者就提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月亮以及天象,甚至對於地球的影響,都有著較為科學的觀測認知。

到了唐朝時期,中國人更是寫出了《海濤志》,其中更為系統完備的記載了潮起潮落。到了宋王朝時期,科學家燕肅更進一步的研究了潮起潮落的規律,並且進行了補充說明。

到了後世,大歷史學家英國人李約瑟都感慨:中國人的研究怎麼會親密到如此地步?這是我們都不清楚的。

三、古人的智慧

因此結合以上的記錄,我們可以清晰的得出答案。古人之所以能夠猜測月球的一些知識,甚至還能夠結合神話故事描繪廣寒宮的現狀,其實不是古人瞎猜,而是古人根據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慢慢得出的一些猜測。

月球之所以寒冷,就是因為古人觀測到日月變遷的溫度變化以及晝夜變化,因此透過經驗得出,月亮應該是寒冷。

緊接著,人類要對月球的變化細節以及週期,然後透過對比地球發生的變化,進一步的提出了很多的科學觀測。所以人們才能夠在小說中提到,月球可能是個球體,而且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因此,中國古代的科技雖然沒有科學理論支撐,但也有長時間的經驗觀測以及自己的系統方法。正是靠著這種笨辦法,中國古人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並且積累了很多原始的技術,這些技術有的甚至連現代科技都無法複製。

所以有科學家回顧這段歷史,曾經強調,過去我們總是欣賞西方的科學理論,但現在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古代的經驗論其實也有自身的科學性,至少我們曾經領先於西方,這都是古人的智慧,不可隨意的否認。

小結

我們無法想象古人是如何一代又一代人觀望月球,然後豐富對於月球的認知,甚至還提出了關於月球的系統神話。他們沒有望遠鏡,也沒有天文知識,只能夠用眼睛去觀測,只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但即使如此,他們也依舊猜測到了很多了不起的東西,正如月球的表面,月球的溫度,甚至月球的形成狀況。

所以,古人其實真的挺偉大的,他們的經驗積累一代代傳下來,也創造了不小的奇蹟。所不同的是,這一套經驗積累的辦法,需要更多的創新和突破,然而農耕經濟的保守性使的這套經驗積累,被迫發生了性質的改變。

人類對於宇宙的幻想,最終變成了服務於現實的無奈。這就是中國古代科技的悲哀。但這絕不意味著中國古代科技在方法方面落後於西方,只不過是因為環境的約束,最終改變了我們的科技發展。因此,對於中國古代科技,我們應該要有更為客觀的認知,不要單方面的否定。

參考文獻:

《史記》

《淮南子》

《海濤志》

《酉陽雜俎》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米沃什詩歌精選|在月亮升起時女人們穿著花衣服閒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