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
“烙畫”又稱烙花、燙花、火筆畫、“火針刺繡”,是中國古代一種珍貴的稀有畫種。自幼學習美術的鮑寧是石家莊小有名氣的烙畫家,從興趣到職業,從堅守到傳承,他與烙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將烙畫藝術推上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鮑寧正在進行葫蘆創作。
25年堅持烙畫藝術
烙畫古樸典雅、清新秀麗,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通常是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每幅烙畫作品中既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烙畫是畫畫,但作品又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自幼學習美術的鮑寧在高中時期,第一次看見朋友的親戚用烙鐵畫畫時,便被這門藝術形式深深吸引。由於從小有美術基礎,從1995年開始,他便開始嘗試創作烙畫。“我從6歲就開始學習畫畫,因為有基礎,上手就比較容易。烙畫對我來說,相當於是熟悉一個新的工具,以前是拿筆,現在是換了一種工具來表現畫,當時覺得這種創作方式非常有意思。”鮑寧說。
1996年鮑寧的烙畫作品開始在商場的工藝品櫃檯進行銷售,當時最貴的作品能賣到二三千一幅。畢業後的鮑寧選擇了一份安穩的工作,但他並沒有放棄對於烙畫的堅持。從高中時期至今,他嘗試在不同的材質上進行烙畫創作,帶著自己的潛心研究和創作作品參賽、參展,屢次獲得國家級工藝品大賽的各種獎項。後來他做出一個決定:辭職,成為一名職業烙畫師。
“我覺得把愛好當成職業非常好,當初做這個決定,我的朋友和家人都很支援。尤其是我的母親,她從小就培養我學習美術,後來我接觸了烙畫,很多早期的作品都是她幫忙保留下來的,他們也給我堅持下去的力量。”鮑寧表示,烙畫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凝聚著無數前輩的探索與心血,他和師弟王雙輝肩負著保護與發揚這個傳統技藝的責任。
鮑寧作品《寵愛》。
喜歡親身實地獲得第一手資料
烙畫藝術從本質上來講仍是繪畫,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小至直徑一釐米的珠子,大到幾米乃至幾十米的長卷,都可以在上面創作出圖案。
12月19日上午,記者在河北地質大學傳統藝術館見到了鮑寧,此時他正在葫蘆上進行創作,為接下來的館內展覽做準備。“透過這些葫蘆,可以讓大家瞭解烙畫這門手藝是怎麼回事。在上面完成一幅山水畫的小作品比較快,十幾分鍾就可以。而畫人物、動物則比較費時,像眼睛、神態都需要細細地畫。”鮑寧說,一般畫好一個葫蘆需要打磨、起稿、烙燙、拋光等步驟,烙畫創作比普通繪畫、書法要更耗時,因此這門工藝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才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
由於葫蘆體積小,需要用手攥著進行創作,鮑寧手上也留下了一些被電烙鐵燙傷的疤痕。當鮑寧用電烙鐵在葫蘆上熨出烙痕時,淡淡的香味也飄散出來。短短的十幾分鍾,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畫與葫蘆融為一體,作者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也訴說著自己對於藝術的理解。
對於鮑寧來說,身邊能接觸到的圖片、繪畫作品、紀錄片與影片,都是創作的靈感和借鑑,但是他更喜歡親身實地獲得第一手資料。“我對傳統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前年我把各大石窟都跑了個遍,像敦煌、雲岡、麥積山、龍門、大足一些地方,拍了很多照片拿回來當資料,接下來我計劃畫石窟。”鮑寧表示,親自領略過石窟藝術,更有利於創作畫作,他計劃接下來將重心放在創作石窟系列烙畫,將石窟藝術“搬”到木板上。
精心挑選“紙”與“筆”
烙畫包括點燙、立體燙、工筆白描燙、面燙、線燙、冷燙、烘燙、間隔燙、特技燙、混燙等多種技法。據記載,烙畫藝人最初以鐵針為工具,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當時只能夠烙畫一些簡單圖案。後來,製作工藝和工具不斷改革,由“油燈烙”換代為“電烙”,將單一的烙針或烙鐵換代為專用電烙筆,一般溫度在300℃至800℃之間。
“用硬木烙畫非常費勁,那會的工具畫不了很精細的東西,有的時候甚至得兩隻手一塊用,不像現在是用特製的工具。”鮑寧說,他和師弟王雙輝在保留和繼承了傳統工具的基礎之上,嘗試發展新工具、開發新材質,例如把原來燃香插針和燒紅的鐵條,加工成插變壓器可調溫的電器,改良後的烙制工具在保溫和可調溫方面使用更加方便。
除了在“筆”上下功夫,還要在“紙”上精挑細選,以增加畫面形象多樣性和表現力。烙畫以前限於在木質材料上烙繪,例如:木板、樹皮、葫蘆等,畫面肌理變化簡單,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而現在大膽採用宣紙、絲絹等材質,從而豐富了烙畫這一門藝術形式。
“絲絹由於有經緯線,比較適合以大幅和線描為主題材。宣紙比較適合不那麼厚重的題材。皮子更適合厚重和紋理豐富的題材。而木板基本適合所有題材。”這是鮑寧總結出的個人經驗,每次創作不同題材的作品,他都會精心挑選“筆”“紙”,力求畫面的雅緻與美妙。
鮑寧作品《盤羊》。
讓更多人感受烙畫藝術魅力
據民間傳說記載,烙畫始見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2019年年底,河北省公佈了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烙畫”列“傳統美術”大項下的一項,專案屬地為石家莊市和石家莊晉州市兩個城市,這讓鮑寧和他的師弟王雙輝更加感受到責任與擔當。
“無論有沒有美術基礎,練一練,都可以學會,而且還可以磨練性子,做這個還是很容易的。”鮑寧和他的師弟王雙輝在石家莊市創辦了代表“火針刺繡”技藝的“泓德軒”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和收徒授業。除了創作烙畫作品,鮑寧希望更多的人認識烙畫,喜歡烙畫,學習烙畫,感受烙畫之美,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
“我有一個徒弟叫蔡勤榮,是江蘇人,比我年齡大一些,我們最初是在網上的烙畫群裡認識,他總是提問題,我就給他解答一下。能看出來他十分喜歡烙畫,後來他越畫越好,總說讓我當他老師,我也答應收他為徒。”鮑寧說,如今蔡勤榮申報成功了江蘇省鹽城市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這門傳統美術形式在他的家鄉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接下來,鮑寧計劃在藝術館設立專門的體驗區,人們來到這裡,不僅能夠欣賞到烙畫作品,還能親自感受這項民間工藝的藝術魅力。“歲數大點的人我們可以讓他們體驗一下,小朋友一般不建議體驗,因為烙畫工具溫度很高,比較危險。”鮑寧說,現在喜歡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多,培養更多的烙畫人才,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是他們會一直做下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