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最是時光短,凜冽寒冬早歸家。今日冬至,走在大街上凜冽的寒風呼嘯而過,今日溫度似乎又下降了幾分,外面雖冷但是不少人家卻早早的架起了鍋一大早來一碗熱乎乎的餃子暖暖身子。在我老家冬至日不僅是一個節氣它意味著冬日更冷了些,另一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那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一鍋餃子來抵禦寒冷,但是你知道嗎,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它不僅流傳很廣而且在歷史上與一人有著深切的關係。
相傳在東漢末年時期,中央政府皇權失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外戚和宦官相互殘殺,中原各地豪強為了爭奪土地大打出手相互征伐,各地農民起義的號角也已經吹響一時間中原大地上一片哀嚎,最苦的自然是我們黎民百姓。百姓們為了躲避戰亂苟全性命只能不斷的被迫流亡,流離居所者不下百萬。而在這個悲慘的年代一場大瘟疫卻以極快的速度蔓延開來,這使得中原地區的人民痛苦不堪,數以萬計的人民被疫病帶走了生命。張仲景原本是南陽的一大家族人口也有兩百多,但是他親眼看著族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因為疫病而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的佔絕大多數,從此他下定決心要研治出治療傷害症的方法,制服傷寒症這個瘟神。
而他在長沙為官這一期間每每都在衙門口架起大鍋,施藥救人廣受長沙人民的愛戴,告老辭官歸鄉那天人們爭相護送。回到了家鄉之後他看到很多窮苦百姓因為飢寒交迫凍得耳朵都壞了,於是張仲景仿照在長沙的日子搭棚施藥救人,等到了冬至那天他架起了一口大鍋,放入一些羊肉,辣椒辛姜等驅寒藥材一起燉,他把這個藥取名“祛寒嬌耳湯”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如人們耳朵狀的“嬌耳”煮好之後分發給飢寒百姓,一人兩碗,百姓服用之後渾身發熱,全身上下的血液也變得通暢多了,就連凍傷的耳朵也變暖。就這樣連續服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凍壞的耳朵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張仲景施藥從冬至那天一直到大年三十左右,人們身體康復之後在新年那天為了祝賀新年和慶祝耳朵康復也爭相效仿“嬌耳”做食物來吃,而後世為了紀念張仲景匡扶救世的恩情將這種“祛寒嬌耳湯”的做法也廣流傳開來,以後每年冬至人們都做這種嬌耳湯食用。而到了今日就發展成餃子這一食物。
張仲景在醫學歷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至今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課程之一,而我們冬至日吃餃子這一習俗也是紀念張仲景曠世救人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