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介紹到了相聲界,最重要的一個儀式叫做擺知,這是徒弟進入師傅們的一個必由之路,當然呢,如果徒弟進入師父們,有兩種途徑,第一種就是我們剛剛所提及的擺知,另一種就是代拉。
到底是擺知還是擺枝,兩種說法都有合理性。擺知是擺下宴席,讓同行知曉,廣而告之;相聲有一種說法,收徒叫做開枝散葉,因此擺枝也有著其合理性。
具體由誰來帶拉呢?一般的是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頂門的大師兄,再一種那就是徒弟中有權威的這麼一個人,礙不住這個頂門大師兄早去世了,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不承認。
像我們所熟知的津津樂道的帶來儀式,有侯寶林帶拉馬志明,李伯祥代拉侯耀文這裡就體現了帶拉的一個潛規則,只有有勢力或者有能力的人帶拉才能被相聲界承認。
侯寶林帶拉馬志明的時候,朱闊泉先生的大弟子,當時也在場。上面呢我們說必須是有權威的人,或者頂門大師兄,李文華先生拜師馬三立的時候,請馬志明先生到場,做見證人的一個作用,如果真正要代師收徒的話,馬三立大徒弟常寶華先生。
譬如德雲社裡邊帶拉的一個儀式就是李文山先生帶拉謝金進入王世臣先生門下,這種帶拉那就不被相聲界廣泛承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首先,李文山先生不是頂門大師兄;另一個呢,在王世臣徒弟裡邊,李文山先生的存在感比較低。這種帶拉的也就只在德雲社內部有用,德雲社之外很少有人承認。
好在謝金在德雲社也不錯,超過了大多數相聲演員,以後也只會在德雲社之內發展,並且只要德雲社內部承認,對外宣稱,觀眾相信,主流不相信不承認也就沒什麼影響了。
侯寶林帶拉馬志明體現了一種大徒弟帶拉的趨勢,但是為什麼我們這裡還要說有權威的人也可以帶拉呢?透過同一事件來說,帶拉的事情是由侯寶林提出來的,但他並不是大師兄,之後也沒有經過什麼阻礙,這就體現了權威的作用。
大師兄沒有阻礙的原因,主要是考慮兩點。第一點是侯寶林的勢力,相聲行業之首,無論自己同意與否,都不能抑制其步伐;第二點,馬志明是馬家的代表,無論哪家哪派將其收入麾下都是為師父增光添彩的事情。
擺知和帶拉這樣拜師有什麼差別呢?可能有人說都是拜在這個師父門下,沒什麼差別;其實不盡然,既然是徒弟代替師父收徒,有一些相聲段子的教授呢,都是靠徒弟來進行的。所以有說法:帶拉入師傅門的弟子,比擺知進入師傅門的弟子矮一頭。這裡說的這個矮一頭可不是身高啊,它是一種地位上矮一頭。
這個地位上的差距能並不能有什麼實際的功用,既然是帶拉入門,就是為了在相聲上有個名分,而第一目的不是說為了學藝,而且大多數都是帶藝投師,也不是為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