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賈世間非貴,仕官身後留名。
丈夫何必惹人輕,才入朝堂馳騁。
詭道縱橫雲起,陽謀舒捲功成。
帝王愛恨總難憑,鴆酒是非互映。
《西江月*呂不韋》詞意:上闋詞意:
做買賣的商賈( gǔ)在戰國時代是沒有地位的,是被人恥笑的階層,
入仕為官才能被人們高看一眼,才會獲得人們的尊重,才會有名望。
同是有志向的人怎麼會甘於被世人指指點點輕視,低人一等呢,
莫如讓才能傾力發揮,做一個叱吒風雲的政客。
下闋詞意:
精通陰謀詭計,在風雲變幻之間應對自如,
順勢而發、光明正大,憑自己的才能,在沉浮間,建功立業。
只是,帝王心中的喜好和厭惡是不需要什麼理由的。
也只能在一杯毒酒中依稀折射出是非對錯了。
這首《西江月》是一首詠古喻世詞。
本詞以今人的視角描述了身在戰國後期呂不韋不甘於身份卑微,憑機智謀略跨界風雲變化的政壇,並建功立業的逆襲之路。
後兩句在感慨中,諷刺了封建統治下君臣之間固有的階級矛盾!
上闕的寫作背景:本詞根據《史記*呂不韋列傳》的記載,並結合最近熱播歷史劇《大秦賦》綜合而成。是一篇感慨隨興之作。
呂不韋的一生堪稱傳奇的一生。他有著比李斯更卑微的商人身份。
論到草根逆襲之旅,在那個時代,恐怕沒有人能超越他。
在先秦時代,儒家把貴族之外的國民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類。
在周朝之前,商人雖然處於“四類”底層,但還不會被輕視。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商賈”之名來自於《周禮》。商朝的滅亡,“商人”的命名,都能說明一些問題。
在周朝,“商人”是屬於被監視、打壓的群體。此時的商人已接近於“賤民”之列。
另外,那個時期商人特有的巫祭之術也很殘忍,或許也是被世人不齒的原因之一。這裡不多述了。
到了秦王朝商鞅變法時期,“重農抑商”已成為政權統治下的壟斷手段。為了豐厚的利益回報商業主雖然大有人在,但地位依舊卑微。
呂不韋是衛國人,商人被打壓不如秦國嚴重,但因為沿襲原因,地位也沒有高出多少。
這就是為什麼在《大秦賦》中,呂不韋初到秦國時,被秦人不屑,被少年恥笑的主要原因。
具有如此卑微身價的呂不韋,憑藉心中的志向和智慧,輔佐嬴子楚躋身於秦國政壇,以弱搏強,盡展雄才大略,可知該此中的艱辛和不易。
呂不韋不但成就了自己逆襲之路。並且成就並輔佐秦國兩代君王走上了逆襲之路。
在《史記》記載和歷史劇《大秦賦》中,除了嬴子楚是逆襲,其實嬴(趙)政之所以能順利的繼承王位,沒有呂不韋也是不可成功的。
所以說,呂不韋的成功絕非偶然,也並非完全屬於商人投機智慧。
他有著卓越的政治遠見和治世才能,這些在他主理的《呂氏春秋》中皆有體現。
若說非說呂不韋是商人投機,那無論是對於古今政客皆是一種侮辱。
根據史料記載,身為下九流的呂不韋僅用千金就買到了一個當時的超級大國。這對於秦國政客,情何以堪啊?
再看《史記》中記載的呂不韋謀劃,他只是憑藉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膚淺小伎倆,就能獲取在秦國政界起主導作用、精明華陽夫人的歡心。別忘了,此時的呂不韋只用了千金,只是利用了嬴子楚的地位和身份。
雖然秦國當時有二十幾位皇室繼承人,呂不韋還是把一個流浪在異國,落魄潦倒的嬴子楚捧到了王座之上。
接下來更是戲劇性的演變了,嬴子楚以火箭的速度登上了王位。
華陽夫人升級為王太后。嬴子楚的生母從默默無聞也升級為王太后。
那位在趙國顛簸流浪,幾乎都要靠賣唱為生的趙姬也回到了秦國做了王后。
而三餐不飽,營養不足苦命的嬴政也一躍成為太子。
推動這個演變的始作俑者呂不韋成為秦國丞相,被封為文信侯。
在秦國的歷史上,能被拜相又被封候的只有魏冉和范雎兩個人。
從以上種種可見,呂不韋完成了由卑微到顯赫的華麗轉身。
他從謀劃到實施,親力親為,不依賴任何人。這種成功,大志和大才缺一不可。
這可不是商人投機行為那麼簡單。如果還死抱著呂不韋的商人投機,那政客們是不是都應該羞得上吊了!
本詞的上闕描述了呂不韋立志向,施才華,成就自己和他人。
但呂不韋和嬴子楚這幾位根基不穩的政治組合,想嵌入秦國高層政治集團,想立穩腳跟,不被傾軋,這仍是不容易的事。
特別是呂不韋身份突然轉變,更是很難讓人接受。
在這種狀況下,如何得到眾人的尊重和認可,如何讓他們這個幼嫩脆弱的政治組合不被風雨淹沒,是呂不韋應該考慮謀劃的。
下闋的寫作背景:熟讀史料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雖然秦國的前幾代人鐵血征戰,數次東出,也擴大了一些疆域,但是大部分都被其他的國家奪了回去。
邯鄲之戰後,秦國士氣受挫和國力減弱,已是不爭的事實。東出之志也因此被遲滯。
在這種情況下,呂不韋抓住機會,親自領兵滅了東周。至此延續八百年多年的周王朝徹底滅亡。而呂不韋也一舉成名,名震天下。
威望有了,作為秦相的呂不韋並沒有被一時的得意衝昏頭腦。在施政和為人處事上更是謙虛謹慎,步步為營,既要籠絡臣僚也得籠絡民心。
呂不韋施政理念與之前一味鬥狠商鞅和范雎不同。他認為再狠的政治手段也得講仁義,用懷柔的手段治理天下,會減少敵人的抵抗和臣民的擁戴。
所以這個時期的秦國有了前所未有的各方面正向上升。也引起了各國民眾湧進秦國的異象。
在那個勞動力為主的時代,這對秦國是大大有益的,而對於其他鄰國簡直就是災難性的打擊。
呂不韋在秦國大興水利農業的同時,又開啟了東進之旅,命大將蒙驁伐韓,逼近魏國大梁。
第二年蒙驁攻趙,席捲趙國三十七城,另一路王齕也戰績顯著。
在進軍大梁時,秦軍受挫,蒙驁敗回函谷關。
也由此,讓呂不韋深深的懂得,滅六國並不是朝夕之事。需要從長計議。所以依然實施遠攻近交的政治方略。陰謀和陽謀頻出,利用各種反間計,清除其餘六國的才能之士。
這些在史料中都可查到。這與《大秦賦》李斯口中說呂不韋膽小了,抓不住滅六國的機會是截然相反。李斯之所以那樣說,只是為了順應嬴政之心,突顯自己而已。
呂不韋被貶後,李斯和嬴政也是沉寂五六年,並沒有大的東進動作。李斯走的還是呂不韋的老路,離間、削弱諸國而已。
但李斯可沒有呂不韋的胸懷,呂不韋明知道李斯是自己的政敵,依然把他舉薦給嬴政。更能不拘一格任用韓國能人(鄭國)修建河渠。不輕視年幼,舉用年少的甘羅。
而李斯呢?看看他為嬴政網路何種能人?還真沒有,一個韓非子還被李斯設計害死了。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細心看看史載,我想很多人都是能發現的。
有人說呂不韋任人唯親,確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嬴政時期的秦王朝政治骨幹大多來自於呂不韋的門客,而這些門客對秦王朝的貢獻都是有突出貢獻的,李斯也是其中之一。
呂不韋在此期間陰謀,陽謀都是存在的。無論施政還是籠絡門客編撰《呂氏春秋》都是以秦國發展壯大為己任的。簡單歸納一下呂不韋的文治武功:
呂不韋對外利用計謀促使六國犯錯誤,削弱各國實力。
對內首先照顧好前朝舊臣老幹部。其次籠絡住利益集團,最後施惠於民,讓老百姓得到好處。
這一套組合拳堪稱千古最為明智的統治術,無論古今屢試不爽。
呂不韋這幾年的所做的一切,為嬴政的統治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已為嬴政統治鋪平了道路。
這時候,打天下其實已不難,因為對手已經爛掉了。守天下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呂不韋才彙集天下智慧編撰了《呂氏春秋》,呂不韋政治遠見和前瞻性都是獨樹一幟的。
此時的呂不韋無論作為秦國的政客還是作為秦始皇的仲父(二爸),都是極為合格的。無奈他的深謀遠慮和殫精竭慮,硬生生的被嬴政這個後生給粉碎了。
呂不韋為什麼會被嬴政罷相,最後選擇自殺。
很多人說他因為權勢過大,也有的說是因為呂不韋不肯還政於嬴政,還有的說的呂不韋是受了嫪毐和趙姬的牽連。這些說法其實都不錯。因為這些原因都在嬴政的“忌恨”之列。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趙國幼遭劫難苦熬的嬴政,突逢顯赫,這種冰火兩重天環境是很容易造就一個少年的偏執和叛逆性格。而暴虐也是這種性格一種體現。
但也有專家指出,在秦始皇之前,秦國王庭重於女權。包括後世的北朝時代也是,女性的地位都是比較高的。太后有風流史並不鮮見,其實秦國之前的宣太后更為嚴重。
實事求是的說,這些只能算是呂不韋的汙點。但並不是影響嬴政和呂不韋關係的主要原因。如果說嬴政開始以此為藉口罷了呂不韋的相邦,毫不猶豫把呂不韋攆到封地洛陽,是怨怒之氣,是為了平息悠悠眾口,那之後的所作所為就直接推翻這個設定了。
在政治上倒臺的呂不韋,雖然失落,仍舊整理出很多治國之策和見解,留給了嬴政。然後坦然的去了洛陽。
由此可見呂不韋對嬴政以及秦國是沒有異心的,這在呂不韋權勢鼎盛時期也可見一斑。
六十多歲的呂不韋雖然失勢了,但是才華聲望仍在。門客和慕才而來請教他的人絡繹不絕,其他六國也派來使者想邀。
在這種情況下,呂不韋即使想低調,想閉門謝客,恐怕也很難做到。
嬴政若是怕呂不韋被外人所用,或忌憚呂不韋對秦國的不良影響。大可控制局面和殺掉呂不韋。
然而嬴政在這種情況下,卻不可思議的給呂不韋去了一封怒斥的信:
根據《史記》記載,大概的意思就是說:
呂不韋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朝封你享受十萬戶的租稅?你與我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憑什麼稱你為仲父。我命令你和你的家屬趕緊離開洛陽去蜀地吧。
從此信中可以看出,嬴政已翻臉無情,對呂不韋做出了全面否定。
這些話其實就是強詞奪理,著實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很讓人莫名其妙。
嬴政有何底氣?如此相逼,就不怕把呂不韋逼到別的國家,為其他諸侯效力嗎?
根據《史記》記載,呂不韋接到此信後,恐怕被嬴政殺戮,最後飲鴆酒自殺了。
這個結論很難說得通。其實,呂不韋的死也是莫名其妙的!難道?他是怕連累他人?還是生無可戀?亦或是為了某種成全……
在這些可能中,筆者認為呂不韋之死,更像是為了遂嬴政的意。
所以他才選擇有尊嚴的離開。總之,很多史學家也認為呂不韋死亡原因是個謎。
小結:以上就是這首《西江月*呂不韋》整體解析。縱觀呂不韋的一生,雖是商人出身,但是卻沒有經商例項。
呂不韋其實就是戰國時期特殊社會環境下出現的一位卓越政治家。
呂不韋召集門客編撰的《呂氏春秋》,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珍貴之作。
由於他個人的不幸和秦始皇的任性,這部書並沒有對秦朝產生應有的影響。
《呂氏春秋》的價值和智慧倒是被現代人所感悟。
從嬴政的信和呂不韋之死,可以看出,呂不韋和嬴政似乎存在著某種微妙的關係。
只是,即使他們是父子關係,在封建帝制尖銳的權力鬥爭中,也是不值一提的。
更何況他們的功過是非與親情也沒有太多關係。
“帝王愛恨總難憑,鴆酒是非互映”。嬴政是多疑忌恨也好,為了王者霸業也罷,但事實證明呂不韋對於他並無威脅。嬴政的所作所為皆是心魔(專權)所致。
也正因於此,呂不韋也成封建王朝專制統治下的犧牲者。
往期回顧: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