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冬至飯

  說起冬至,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習慣,這種風俗習慣一般都是透過飲食來表現的,就有了吃冬至飯的風俗習慣。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又稱冬節、長至、亞歲等,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標誌著天氣更加寒冷,交九了;白天的時間開始慢慢的變長了。也是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許多地方的老百姓把冬至節氣當作重要節日來過。像巴里坤人就對冬至情有獨鍾,尤其是農村的老一輩人更是扳著指頭掐著算著,早早地就開始準備過冬至的食材和佐料了。有菜窖的提前下到菜窖裡拾好紅羅卜、白蘿蔔,白菜,大蔥等……沒有菜窖的也提前去菜店裡購買好。特別是冬至的前一兩天,是購買這些食材的高峰期。就是再忙的人也要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加班加點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多少年來人們已經形成了習慣,冬至這天一定要吃冬至飯,冬至飯也已經成為巴里坤的一道美食。

冬至飯

  冬至飯主角是餃子和“杏皮子”。冬至飯的餃子比我們平常吃的餃子要小的多。

  至於小到什麼程度,要看包餃子人的手藝了,能包多小就包多小。當地最巧手的主婦能做出只有大拇指頭般大小的餃子。餃子包的小因為要往湯裡面下;還要包的好看點,因為還要給左鄰右舍送。這冬至飯也是衡量一個家庭飯做得好不好的一個標準。包餃子的餡可以是肉的,羊肉、牛肉、豬肉都行,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加上洋蔥,白菜,芹菜,蘿蔔,洋芋等家人喜歡吃的蔬菜;也可了雞蛋韭菜,蝦仁白菜等搭配。把肉和菜都切碎或絞碎,放上鹽、十三香、油、蔥等必須的調料和佐料,拌出適合自己和家人口味的餃子餡,和麵,擀皮,動手包餃子,餃子也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包出各種形狀,各種花色。

冬至飯

  “杏皮子”其實也是麵食。先把和好的面搓成細長條,把麵條切成一個個小面劑子,接著用拇指把面劑子軋成貓耳朵的形狀,然後就勢把“貓耳朵”搓成卷,捲起來的“貓耳朵”像極了幹杏皮。把做好小餃子和“杏皮子”放在室外自然冷凍。餃子可以提前包好了,放到外面冷凍備用,也可以冬至當天現包現下。巴里坤人過去都是提早就準備這小餃子和“杏皮子”了,現在一般都是冬至的頭一天晚上,由家裡的廚藝大師準備餃子餡,全家人一起動手包餃子,順便做些“杏皮子”涼到案板上第二天早上備用。

  冬至當天,一家比一家起的早。把事先準備好的肉,紅蘿蔔、白蘿蔔切成小丁備用,用開水醒些黃花、木耳、海帶、野蘑菇,蔥、姜、蒜、辣皮子切碎備用,備好豆腐,香菜或韭菜,勤快的人家這些在頭一天晚上就備好了。點火起鍋,像是狠濃重的一種儀式。油熗蔥姜之後的,肉丁,蘿蔔丁下鍋翻炒,加水燒開,放入切好的黃花、木耳、海帶、野蘑菇等一起燒煮,差不了放入豆腐再。小餃子和“杏皮子”可以直接下到湯裡煮熟,也可以另外用鍋燒水煮熟,然後放入做好的湯鍋中,最近放上備好的香菜或韭菜上色提味,一鍋香噴噴的冬至飯就做好了。做好的冬至飯主人家一般都先不吃,先盛了一碗一碗的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大家就這樣互相送,到最後每家的桌子上都放了好多碗不同風味的冬至飯。最後大家都各自坐下來,慢慢品嚐,細細體味。冬至飯的大致做法相同,但不同家庭做出的口味又不相同,用的食材和佐料不完全相同,但濃烈的冬至味,冬至情是相同的,一家比一家深情厚重。

冬至飯

  冬至如果不吃餃子,要凍耳朵,冬至如果不吃冬至飯,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就淡了,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冬至都得吃碗冬至飯,吃幾個餃子喲。

  一吃冬至飯,想起小時候在老家,母親給我們做冬至飯的情境。那時候小,也不懂得去操心這冬至飯的食材佐料及操作流程。只是好玩,幫母親用梳子卷貓耳朵,偶然搶一個餃子皮兒包的餃子卻不是爛了就是餡子在外面。感覺母親包的餃子那麼好看,像是在加工精美藝術品。那時候生活條件不好,不會每頓都有肉吃,但每年的冬至飯是必須有肉的。一般餃子餡是雞蛋韭菜或白菜的,算是素質的,那麼湯一定是肉的,哪怕是相對便宜一點的豬肉。冬至頭一天晚上,我們幾個圍著母親跑前跑後,卷貓耳朵,包餃子,切肉,切蘿蔔,準備食材,準備好了,早早睡覺第二天早起吃冬至飯。第二天還沒起床,就聞到香味了,母親已經早早起來做好了冬至飯。我起床連臉都沒洗,端起放在桌子上的碗就吃了起來,一碗冬至飯被我狼吞虎嚥的吃完了,揹著書包上學去,一路上時不時伸出舌頭舔舔嘴唇,香香的,暖暖的……

冬至飯

  現如今,冬至如期而至,可母親卻永遠走了,那種香香的味道,暖暖的感覺永遠停留在記憶中……

1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76歲老畫家26年完成一幅女性人體油畫,到底是圖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