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豔開。”

又是一年冬至時,陽氣起,年關近。你也被這今冬這格外凜冽的西北風吹得“提神醒腦”了麼?

冬至,現在我們說起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也是冬天進入後的第四個節氣。但相傳,冬至其實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為二十四節氣裡的“老大”。據文獻記載,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就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出了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因此,古人將它稱為“日短”,或者“日短至”,所謂“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這也是古人認為“冬至大如年”的原因。

下面,你作好準備,一起來了解這個重要性“大如年”的節氣了嗎?

冬至

“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二十四節氣”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北斗七星迴圈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係。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絡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立春為歲首。當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時為冬至節氣。

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太初曆》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在黃河流域採用“圭表測影法”測定節氣,作為指導中原地區農事的歷法補充。在黃河流域用圭表測出日短至(白晝最短)這天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圭表測影”(“平均時間法”)測定的節氣,將冬至排在“二十四節氣”首位,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圭表測影法節氣,以日影最長這天為冬至日。

圭表測影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1645年起沿用至今)訂立的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也就是視太陽從黃經0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當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黃道圓周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該方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太陽執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點。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位於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南的一天,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迴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長度開始逐漸增加,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執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作為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的冬季大節日,冬至當然也有獨屬於自己的“三候”。哪三候呢?

一候蚯蚓結。

啥叫蚯蚓結?按照我國古代的說法,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進入冬至時節,事實上陽氣已經開始滋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所以古人發現在冬至時,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更多時候,眾多蚯蚓交纏在一起,結成塊狀,縮在土裡過冬,不怎麼動彈,就像死了一樣。久而久之,人們就將蚯蚓的這一現象總結為“蚯蚓結”,並以此來命名冬至一候。

一候蚯蚓結

二候糜角解。

首先我們說“糜”,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種,鹿是山獸屬陽,糜是水澤之獸而屬陰。夏至一陰生,到了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開始衰落,所以屬陽的鹿角通常在此時脫落。而冬至一陽生,陽氣生而陰氣開始衰落,則糜角在冬至日才脫落,和鹿角完全是反著來的。故糜角脫落就成為了冬至的二候。

二候糜角解

三候水泉動。

這個應該就比較好理解一些了。冬至時節,陽氣初生。深埋於地底的水泉,由於陽氣引發,開始流動,所以此時山裡的泉水紛紛流動並且溫熱。所以古代人民就用水泉動來命名這第三候。

三候水泉動

冬至的到來,不僅代表著北半球即將迎來一年當中白晝最短的日子,也標誌著“數九”寒天悄聲來臨了。

“數九”,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說到數九,可能許多人會情不自禁地念起那首數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歌是念得很熟了,那麼你知道,“數九”背後的歷史文化內涵麼?

“數九”又稱為交九、冬九九,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計算寒冬日子的傳統習俗,一般從冬至日開始算起,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之後方可算結束。

數九,顧名思義,以“九”為一個週期,週而復始九次方宣告結束,那麼為什麼選擇以“九”當做計算寒冬天的週期呢?這裡面是有講究的。中國古代向來講究陰陽的消長與平衡,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的是“至陽”之境,這也就是為什麼金庸老先生會在小說裡將“九陽神功”作為至陽至剛的神功寶典來刻畫的原因了。此外,九亦象徵了最為尊貴的身份與地位,因此中國古代將皇帝稱為“九五之尊”,這裡邊都是有學問的。“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寒去暖來,春已深矣。

古人為啥要“數九”呢?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歷來冬日都是嚴寒而漫長的(越靠近北方則越如此),現在的人上班上學尚且覺得難過,何況是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呢?相對簡陋的禦寒條件使得他們對冬天的到來充滿了恐懼,窮人當然尤甚,這也正是老杜為什麼會發出“路有凍死骨”的憂嘆原因所在。

冬天不適宜勞作,古人縮在屋子裡抵禦寒冬時。為了打發時間,也算是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數九”也就隨之誕生了。他們藉此來告訴自己,數完九個九,就又可以出去“浪”了!

除了用“九九消寒歌”來表達數九天之外,古人還發明瞭“九九消寒圖”用作度過數九天的“日曆”。在我國北方的民間(南方的溫度還是要高一截的),人們往往會在冬至日張貼九九消寒圖於家中,這張圖以九天為一個單元,一共九個單元也就是八十一天,待圖中的日子都結束便意味著數九天正式結束了。九九消寒圖的製作形式也分為好幾種,有圓圈式畫法,還有文字式畫法和梅花式畫法,種類豐富。鄧雲鄉曾在其著作《燕京鄉土記》中記錄過老北京描繪梅花式“九九消寒圖”的情境:“日冬至,畫素梅一支,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梅花式的“九九消寒圖”

一般來說,數九天中,以“三九、四九”最冷。熬過了這段時期,天氣也就漸漸回暖了。冬至的八十一天之後,大約是在新一年的3月12日左右,也就是驚蟄時分,數九結束,萬物驚蟄,陽生,春又來。

開文我們即說到,冬至節氣曾是我們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對於古人來說,冬至不僅是一個普通的節氣,更是一個重要程度堪比新年的重大節日。

在這重要程度“大過年”的傳統節日,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呢?除了一路“數九”數到今天外,冬至,其實還有更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要說冬至的悠久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時期。早在上古時期,中原大地就是各路群雄的逐鹿物件。由於每個集團都源自不同區域,也就免不了在紀年方式上出現偏差。後世人所想當然的趨同習俗,在他們看來是很難理解的事情。於是,從東北方南下的殷商勢力,就以每年的十二月為新年起始。至於從西北部東進的周人,則將這個時間提前到了十一月。

周朝入駐中原之後,繼續以分封制進行武裝擴散,很長時間內他們都影響著多地的習俗。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他們所過的新年,正是冬至的濫觴。雖然古人缺乏現代科學理念,卻很早就觀測到這個時節存在。由於需要準備過冬,便需要籌備物資,將秋收的糧食、牲畜都集中起來安置。然後再進行祭祀和慶典活動,期待族人儘快熬過漫漫長夜。所以,當時的“賀冬”和“拜歲”其實是沒有分別的。冬至代表的,就不僅是前一年的終點,也是來年的光明開端。

這個由周人留下的冬至過年習俗,一直到西漢才真正得到了改變。漢武帝這一生是故事很多的一生,不僅熱衷於開疆拓土,加強中央集權,也有頒佈新曆法來整合全國農業資源。後世長期沿用的農曆,就是在他為政時期有了雛形。雖然此後兩千年,還不斷有吸取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的新曆法概念,但大體上算是一脈相承的。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將每年的起點由冬至向後轉移,這就是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春節了。

當然,冬至作為更加悠久的祭祀節點,還是被官方和民間所共同保留,成為古代的“冬節”。《後漢書》中就有記載,皇帝和文武百官會在冬至前後這段時間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節”影響更盛。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也是過得熱熱鬧鬧。《東京夢華錄》中還提到,京城的居民會在冬至時節購買新衣服、食物和祭祖。哪怕家裡窮的響叮噹的人,也會為了過冬節而借錢。

今人模擬古代的祭天大典

從古到今,冬至的地位都是如此突出。這麼重要的一個節氣,老祖宗當然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重要的節俗。偷偷告訴吃貨朋友們,這些節俗,大多都和美食有關呢!

吃餃子、吃湯圓

餃子原名“嬌耳”(餃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的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因此叫“嬌耳”。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一碗湯。人們喝完這碗湯,血液通暢,兩耳變暖,渾身發熱,沒多久凍爛的耳朵就好了。

吃餃子

如果說餃子僅是針對於北方地區的節俗,那麼到了南方地帶,就是吃湯圓了。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團,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除了互贈親朋,湯圓也可以用來祭祖。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在南方的民間一直流傳著“吃了湯圓大一歲”這樣的說法,這就和北方的“冬至不端餃子碗”是一個道理。

吃湯圓

吃赤豆飯、年糕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有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而杭州人冬至喜吃年糕,從明末清初一直到今,每逢冬至,許多老杭州人都會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圖個吉利。

赤豆飯

喝羊肉湯

羊肉湯可是北方的一道名吃,主要將羊骨頭一起投入大鍋裡熬湯,再將切成砣的新鮮羊肉與清洗乾淨的羊雜一起投入湯鍋中煮。煮熟後撈起來瀝乾,然後切成薄片放入滾開水裡一氽,再倒入湯碗中,衝入滾燙雪白的羊湯水,撒上碧綠的蔥花,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羊肉湯就做成了。配上一個由辣椒油、花椒麵、鹽、味精等調和就成羊肉湯。嗯,可謂是寒冬的滋補首選!

羊肉湯

燒臘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風頭甚至要蓋過春節,到現在,廣東人也流傳著“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臘肉

蘇州冬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所謂“冬至如大年”的說法,在姑蘇一代也是非常流行的。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冬釀酒

贈鞋帽

雖然冬至節氣是妥妥的“吃貨福利”沒有錯了,不過光吃它也不是個事啊。除了吃以外,冬至時節,許多地方還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隨著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為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古時手工刺繡,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繡多為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繡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

中式的鞋履

藏冬冰

藏冬冰是冬至的又一項重要活動。冰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降溫,可以保鮮,甚至它還可以入藥。在古代,北方人民一般都會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人們用鐵釺自河中鑿冰,寬一尺多,長二尺多,稱為一方。在冬至這天將冰藏窖中,封閉嚴實,同時藏入各種鮮果,春後取出,在市上銷售,顏色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一樣。南方的沿海居民,也習慣在冬至後修繕冰窖,儲藏冰塊,以便第二年打魚期間為魚保鮮。

古人鑿冰

此外,除了以上種種,現如今,亦有許多地區保持著著冬至祭天祭祖的習俗,如嶺南、江浙、閩南一帶。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節俗,真是說也說不完!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唐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唐杜甫《冬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唐杜甫《小至》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徒令去京國,羈旅當歲寒。

子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已懷時節感,更抱別離酸。

私燕席雲罷,還齋夜方闌。邃幕沉空宇,孤燈照床單。

應同茲夕念,寧忘故歲歡。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闌干。

——唐韋應物《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溼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宋蘇軾《冬至日獨遊吉祥寺》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宋陸游《辛酉冬至》

銜泣想慈顏,感物哀不平。自古九泉死,靡隨新陽生。

稟命異草木,彼將羨勾萌。人實嗣其世,一衰復一榮。

——宋梅堯臣《冬至感懷》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宋朱淑真《冬至》

寒谷春生,燻葉氣、玉筒吹谷。新陽後、便佔新歲,吉雲清穆。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笑強顏、風物豈非痴,終非俗。

清晝永,佳眠熟。門外事,何時足。且團奕同社,笑歌相屬。著意調停雲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宋范成大《滿江紅·冬至》

候應黃鐘動,吹出白葭灰。五雲重壓頭,潛蟄地中雷。莫道希聲妙寂,嶰竹雄鳴合鳳,九寸律初裁。欲識天心處,請問學顏回。

冷中溫,窮時達,信然哉。彩雲山外如畫,送上筆尖來。一氣先通關竅,萬物旋生頭角,誰合又誰開。官路春光早,簫落數枝梅。

——宋汪宗臣《水調歌頭·冬至》

與冬相關的名人書帖二幅:

王羲之《冬中帖》區域性

陳瓘《仲冬嚴寒帖》區域性

這個冬天看起來來得格外嚴酷,不過,再嚴酷的冬日,也終將會有結束的那一天。正如雪萊說過的那句至理名言,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中華書脈·篆刻史上的巨擘:趙之謙(中)”

2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帶你瞭解「二十四節氣」之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