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這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從這天起,便有了“冬至日頭升,一天長一針”“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
《恪遵憲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至’者,極也。”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自古便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01
冬至都有哪些講究?
冬至當日即數九
民間諺語有言:
“算不算,數不數,過了冬至就進九”。
從冬至這天起就迎來了數九寒天。數九風俗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說明自南北朝時期即有數九習俗。
民間各地都流傳著數九遊戲,反映著本鄉本土的氣象物候,包含“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歌”“數九歌”等。
文字版九九消寒圖,又稱“寫九”:九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這幅九九消寒圖即大功告成。
圖畫版九九消寒圖,又稱“畫九”:九朵梅花每朵九個花瓣。一朵對應一九,一個花瓣對應一天,每天填充一個花瓣,這種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被稱作“雅圖”。
Pic.1 文字版九九消寒圖
Pic.2 圖畫版九九消寒圖
由於地域、氣候的差異,不同地區的“數九歌”內容也有所不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是北方地區最廣為流傳的“數九歌”,代表著人們捱過寒冬看到春日的希望。
冬至飲食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來的一個節氣,將冬至作為節日始於漢代,盛行於唐宋時期。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漸生,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冬至還被稱為“小年”,因為到了冬至,年關將近,餘日不多。歷代有諸多節令習俗慶賀冬至。
北方的習俗是吃餛飩、吃餃子,南方則是吃米團、湯圓,閩臺民間冬至還要祭天祭祖。俗話說“冬至餛飩夏至面”,在陽氣始生的冬至日人們食用餛飩,有開闢混沌之意,寓意吃掉餛飩可聰明益智。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其實冬至吃水餃的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祛寒嬌耳湯”而流傳下來的,後人為紀念他,便在每年冬至吃餃子,一直沿傳至今。
我國某些南方地區有吃湯圓的習俗,象徵著家庭團圓,幸福美滿,和諧吉祥。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02
冬至來臨怎麼吃?
適當溫補,注意滋陰潤燥
“氣始於冬至”,冬至氣溫較低,人體較容易受寒氣侵襲,所以,冬至可以繼續選擇一些溫熱的食物,如羊肉、牛肉、大棗、韭菜、龍眼、南瓜、香菜等溫熱性的食物,進行溫補,不僅可以溫養陽氣,也可以起到禦寒作用,對於陽虛體質的寶寶尤為適合。
但是孩子屬於稚陰稚陽之體,也不宜一味追求溫補,以免有燥熱傷陰之弊。北方氣候乾燥寒冷,供暖後,室內空氣也很乾燥。
由於冬季寒冷,孩子們戶外活動明顯減少,所以很容易出現一些燥熱表現,比如大便乾燥、流鼻血、口唇乾燥、咽痛、乾咳等。這種情況就注意選擇一些性質較為平和的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木耳、山藥、百合、藕、鴨肉等。
冬季主封藏,冬至時節飲食應注意多樣性,正如《內經》所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注意谷、肉、果、蔬的合理搭配,保證孩子的攝食豐富,這樣才有注於添精益髓,有助於春、夏的生長。
多吃堅果好搭檔
冬至時節可多食些堅果,因其性味偏溫熱,此時天氣較為寒冷,與其他季節不同,不易上火,且吃堅果還有禦寒的作用。
雖然堅果為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但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此外,堅果中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礦物質,也含有維生素B、維生素E,可以增強體質、促進生長髮育、預防疾病。
冬至後可常給寶寶吃些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松子、杏仁、腰果等,其中板慄有“千果之王”的美稱,主要功效為健脾益氣、補腎強筋,但需注意的是,板栗雖為佳品,卻不適於食積氣滯的寶寶。
堅果雖好,也要根據孩子的體質,因人而異,對於胃腸積熱的寶寶更不可過量。另外,對於容易上火的寶寶,堅果可以採用煮食、煲湯等方式進食,避免炒食,以減少其燥熱之性。
03
冬至來臨怎麼保健?
依冬季養藏之道而運動
冬至時節,“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雖冬日寒冷,仍要進行持之以恆的鍛鍊,動靜結合,以微微出汗為度,汗多傷陰耗氣,有悖於冬季養藏之道。
此時運動要根據孩子身體情況選擇運動的種類、強度、時間及運動量,還可先做些熱身運動,調整運動狀態。
“耳通天氣”,中醫認為耳為腎之竅,通於腦,冬至後氣血執行不暢,易生凍瘡。此時常按摩耳朵,能預防凍耳,還能活躍腎臟陽氣,調動體內正氣,強壯身體,利於健康,家長可用自己的雙手按摩寶寶的耳垂、耳廓、耳根,將耳搓熱、搓紅,以微微發熱、發燙為度。
禦寒固氣,穿衣有講究
冬季由於氣溫低,寶寶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常出現咳嗽。冬至過後,進入數九,仍是一年中較為寒冷的時節。
因為寒氣的刺激,寶寶極容易咳嗽,所以,外出時要加強頸部保暖,頸部可以用圍脖禦寒,避免寒風刺激,誘發咳嗽。
腳亦是人體經脈彙集之處,12條正經中有足三陽經終止於足,足三陰經起始於足,分佈於腳部的穴位有 60多個,腳與人體健康關係密切。
腳部一旦受寒,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故要經常保持腳部清潔乾燥,還要選擇保暖效能好的鞋襪,對一些平時容易腳涼的寶寶,可以堅持每天晚上用熱水給他泡腳,或者根據寶寶的體質,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泡腳藥方,調養身體。早晚堅持搓熱腳掌心,以固真氣,降虛火,調臟腑。
防病保健是關鍵
冬季是麻疹、流感、腮腺炎等傳染病多發的季節,主要透過空氣飛沫傳播,除必要的預防接種外,其他的預防措施必不可少。
冬季氣溫較低,氣候乾燥,人們大多時間在室內活動,但室內空氣相對汙濁,時間長了細菌、病毒也會趁機大量積聚,應注意經常開窗通風換氣,讓空氣對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帶寶寶到人多密集的地方玩耍。
平時要讓寶寶多喝水,細胞正常工作仍需要水的參與,補充水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早睡以養陽,遲起以固陰,令陽氣生髮,陰氣潛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即泥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過冬;麋鹿的角逐漸開始脫落;由於陽氣初生,此時地下的泉水開始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