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樂覓翰墨香
--記濟寧醫學院預防醫學教授、臨床學院副院長張強
□宋致國
陽春白雪傳奇樂坊 - 中國古典樂曲經典珍藏集(四)古代十大名曲
在醫學院雖執教近三十年,然因了學術專攻(大家幾乎都是學醫的,唯我是中文)的緣故,一直交友甚少;而獨與預防醫學教授、臨床學院副院長張強堪稱至交。
這是因為,在於張教授不僅在教書育人,學術專攻上出類拔萃,且在七尺講臺之外,尚愛舞文弄墨。記得第一次採訪他,是他剛東渡扶桑講學歸來;採訪的間隙竟發現他的案頭除了預防醫學教科書、講義之外,卻放著兩冊被翻得毛了邊的《泰山刻石》《張遷碑》帖!
能看《泰山刻石》、《張遷碑》帖?我雖不懂書道,但有好多書界朋友,知道《泰山刻石》《張遷碑》帖在書法界的分量。且隨後在來自省內外的書法家來校搞書展時經常會與其碰面,而出自他口中的點評,則想不到均是恰到好處,裡行裡道。於是便有了經常在一起的評頭論足,知道了他於書畫名家相力為同班同學;在濟寧一中就讀時即受教於後來成為廣州著名書法家的陳孟中(當時在濟寧一中任教)先生。
但是,因他在學校預防醫學教學,學院管理,以及留學生教學,研究生輔導中擔著重任;故一直見他對於書法,只是紙上談兵,並沒見他在校內揮毫潑墨。可想不到日前在濟寧一書畫收藏家朋友家中,突然就看到了嵌著“張強”的兩幅墨寶。特別在那一幅大篆、一幅隸書中的隸書一副,更氣象不凡。那氣勢,那佈局,在我所瀏覽過的作品中,可謂獨樹一幟!問清楚果然就是出自張強教授手筆時,我就趕緊拍攝比隨手發之於朋友圈,分享給喜歡書法的朋友。
張強教授的書法大氣、園潤,拜託您替我相求!
一是受朋友之託,二是知其如今已退下來,正好去他的書齋裡,一睹他的近作;於是,便湊了週末的時間專程對張強教授做登門相訪。
果然是老友,聽說我要去拜訪,他便早早地到公交車站點接我。他不住我們學院宿舍,接待我的地方,是原來其老母親居住的老一中宿舍。在短短的去其家的路上,我對他的身世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其父是老一中知名教師,他可謂出身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我想,他應該是有一個像樣的書齋的!這回該讓我大飽一下眼福!
原來,老父親於年前剛剛仙逝,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緣於對逝者的懷念吧:
自老父親走後,室內佈局一切照舊!身為以孝出名的 張強教授即來安慰母親、伺候母親,便一切遵從母意--一切保持原貌,自己只於伺奉老母的間隙,在餐桌上因陋就簡,既算演練自己的一生所愛,又於筆墨間寄託著對老父親的哀思……
俺 張強和他爸一樣,就是有韌性……
我才粗絡的看了一下如今張教授的“工作室”環境,老太太的一句話,正把張教授的愛好、追求給我擼出來了一條“韌性”的軌跡:
在陳孟中老師的親自薰陶教育下,他早在中學時期就置入了酷愛書法的種子。雖然高考中他步進了醫學的殿堂,但對於書法的博大精深、汪洋恣肆,仍一直痴心不改。於繁忙的教學、管理的課餘時間研讀碑帖便成了他不變的愛好:《泰山刻石》《米芾行書》《懷素行書》《張遷碑》……全成了他的“八小時之外”。
他有“韌性”:慢慢,他就讀出了懷素行書的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終不離魏晉法度;讀出了張遷碑的渾厚敦實、樸實無華、方中藏園、園中寓方;讀出了泰山刻石的“上接石鼓文”之遺風,下開漢篆之先河”(啟功)的端莊穩健……
走進去容易,走出來難,這是攻習書法的關鍵。而張強教授正是從這些書帖中慢慢悟出了歷代方家的之特長,在不斷臨摹、揣摩中走出了自己的運筆風格:
文如其人,書亦如其人。如今他的真、草、隸、篆,仔細把玩,無不帶著他真誠、淳樸。特別是他的隸書、大篆;在我所涉獵到的書法圈子裡,絕對應該稱之為別具一格!借用微山作協主席種衍洋先生的話說:
張教授的書法,特別是隸書,結字自由放達、穩重端莊,用普通欣賞者的話說--受看!
種主席的點評,應該只是“臨場發揮”,其實正說到了“點子”上。因為不追“奇”“怪”,只求書法之神韻,讓人於品評書法韻味之外,能夠更進一步欣賞漢字、國學的博大精深,當是書者除了享受書寫的快感之外又一責任吧! 正是我準備把這次相訪構思成文的時候,張教授忽然給我發來白石老人的一首自嘲詩,
詩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
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燃松火讀唐詩。
這首詩 當然是被好多人作為自勵的,其實我覺得正從這首詩裡透露了張教授在書法道路上的志向:
白石老人作為一個進城“打工”的“農民工”,能在“廿七年華”,方始有師,且還燈盞無油的境況下,能成為一代大師;而作為剛剛退休的教授,六十歲年齡,不正是如今剛剛“進入中年”的年齡?加上有深厚的國學功底,有走萬里路讀萬卷書的積墊,更有不想成名立腕;唯有於書海之中尋香覓樂的心態,試想,咱們的張教授,不肯定會在翰墨書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嗎!
作者簡介:宋致國,微山縣人,濟寧醫學院退休。曾在《山東文學》《時代文學》《青年文學》等刊物發表過散文,小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濟寧看點》法律顧問:山東思雅律師事務所
法律問題請撥:13371211587(杜飛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