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我一直沒搞清楚為何冬至時才說“冬至”,立冬時冬已“至”了的,大約是但凡說“至”,已經到了最鼎盛的時候,而物極必反,冬已極致,意味著下一步,開始向著春的方向邁進了。

中國人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或者說叫做發現吧,因為它是順應自然規律而被總結出來,從而命名的。一個節氣是15天時間,15天也意味著一個時間段,在此期間內,基本的氣候氛圍,是穩定的,沒有多大的變化。中國人講天人合一,那麼我們做某種計劃,是不是也可以以15天為一個階段呢?

同樣地,對於時辰來說,一天有十二時辰,一個時辰是2小時,也即是說在2小時的範圍內,與時間對應著的變化和事物,也是較為穩定的,或者說起變化是較小的。我們做一天之內的計劃,是不是也可以以2個小時為界限呢?這是我的一個小小思考。

節氣源自農耕文化,因農業生產而生,為農業生產服務,在歷史上漫長的歲月裡,維護好自己種下的作物,期待它們長的旺盛,可以有高的產量,曾是無數代人一生最大的事業和生活內容。古老而智慧的中國人,總是那麼善於觀察,善於總結,善於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絕不是一個人的一個人生,可以完成的事情,無數人的無數人生,體驗了四季輪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然後才提煉、濃縮和凝聚成二十四節氣,並被後人一直記憶和傳承下去。

農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就是以農業為主軸,為農業服務,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風俗習慣和族群情感。對莊稼有親切感,對土地有眷戀,對糧食和敬畏感,再往浪漫了說,詩酒田園,悠然南山,大概也屬於農耕文化的延展吧。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片鄉愁,一片田地。年輕的時候,都想往外走,長大了,就想回去多看看。

包括冬至在內的節氣,都是與農業生產有關係的,這就像時間的印記,遠古時代的印記,歷史的印記一樣,把被歲月帶走的東西,終於留了一絲絲、一點點在這裡,透過它,可以看到曾經的先民的作息與存在。其實什麼也留不住,浮華留不住,成功留不住,政治留不住,甚至歷史也會逐漸被人淡忘,但文化卻會一直都在。

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這些被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密碼,歲月在更替,時代在流轉,但節令不會變,在時間長河的悠遠中,幾千年時間,太短暫了,不足以使得節令有某種差異,我們跟先民們,使用的是同一個節氣系統,如果拋開時間因素,就好像彼此生活在一個時代一樣,又或者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意境,這裡的明月,又是把空間距離拉平了的,情同此情,理同此理。

再過若干年,再過很多個若干年,依然有人過冬至,過立春,文化,一直就在那裡。

13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魏晉志怪小說流行,為什麼後世近乎絕跡?時代變了,文學也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