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陶寺觀象臺東至日出影片截圖

該觀象臺總面積約1700 平方米,從陶寺城址中期外郭城東南小城內南城牆向東南方向接出一個半圓形夯土建築基址。觀象臺共有13根柱子,柱子與柱子之間的間距大約在15至20釐米之間,相互之間形成了12道縫隙。經過天文考古學研究發現,該建築不僅是陶寺中期都城郊天祭日的宗教禮制建築(公元前2100 至前2000 年),而且其核心建築構件由夯土觀測點與夯土基礎上很可能系石構的觀測柱所構成的太陽地平歷觀測儀器,以遺址東北至東南方向7 千米遠的塔兒山(也稱崇山)山脊線作為日出參照系,得到20 個節令太陽迴歸年曆法,成為陶寺王權重要的科學與宗教支撐,控制社會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

觀測時人所立的圓心

具體而言,觀測時人的身子直立地站在觀測點核心圓上,透過縫隙觀測太陽出山時切山體的那一刻是否在縫正中,如果在正中,那麼應該是陶寺文化當時曆法中的某一個特定日子。從觀測點可觀測到冬至——夏至——冬至一個太陽迴歸年的20個時節的縫中線中切。其中1號縫沒有觀測日出功能;2號縫為冬至觀測縫(如上圖);7號縫居中,為春分和秋分時節的觀測縫;;12號縫為夏至觀測縫。與我們現在定的一年24個節氣不同,當時一個太陽迴歸年應該是20個節氣,成熟的節氣應該在漢代以後才出現。陶寺遺址所出現的這套觀測系統至少在“二至二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與現在是一樣的。除了觀測時令的功能外,研究者認為觀象臺還是王權統治的一部分,君王掌握了天象、時令的規律,就好像有了與上天進行溝通對話的權力,所以也難怪古代君王被稱為天子。對天時的掌握,說明君王的統治是上乘天命。透過掌握天時,統治者可以教化臣民何時耕種,何時豐收,何時祭祀,何時征戰,如此在精神領域就實現了統治。

陶寺觀象臺的想象復原圖,應該出自陶寺隊資深技師之手

陶寺古觀象臺的發現印證了《尚書·堯典》中“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記載,是堯舜時期觀天授時的重要實物證據。同時,陶寺觀象臺是迄今考古發現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陶寺20 個節令的太陽曆是四千年前世界最縝密的歷法。

陶寺觀象臺遺蹟的俯檢視

書影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佛道教與冬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