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一個人要看見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更要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地方。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惠子對莊子說:“你的言論沒有絲毫用處。”

而莊子卻說:“知道沒有用的道理就可以和你說說有用的道理了,大地非常廣大,人也只是踩著一小塊地方,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把腳下那一小塊之外的土地往下挖掘,挖到黃泉,人的四邊就成了無底的深淵,那麼人也不能行走,腳下那一塊小地方還有用嗎?”

惠子說:“那當然沒有用了”,莊子便說:“這就是無用就是有用的道理。”

對於人生的許多的事情都是如此,不管對待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只是以淺薄的態度認定表面有用的事情才有用,那麼你所失去的將是無用背後藏著的大用。

“有可以為利,無可以為用”

“有”帶來的只是淺薄的利益,而“無”才能真正深遠的影響人生,所以不要以事物的表象定論本質,而要看到常人所忽略的無用之處,這就是以辯證法看待問題的方式所帶來的結果。

《道德經》中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面對任何問題都要如此看待,不要只停留於表面,而要看到這件事情背後不易察覺的地方。

一個人身在泥潭,如果心也在泥潭,那麼他就只能看到泥潭之中的東西,只有把自己想象成鯤鵬,有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凌雲之志,才能看到這九萬里的風景,而人生真正有趣的東西、有大用的東西,都在這九萬里的風景之中,而淺薄的世人,卻只是沉浸在泥潭之內。

《孫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話叫: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意思就是:智者考慮事情,都會顧及利害兩方面的事情。

不管處在任何情況下看待問題都不能只看表象,而要看到背後隱藏不易察覺的因素,以及處理問題的時候也要以更深層次的角度去考慮。

二、

劉邦稱帝之後,把姓劉的皇族分到全國各地為王,共分了20餘人,但是其他有功的將領卻沒有來得及處理封賞事宜。

有一天,劉邦在南宮閣樓上面看到將領三三兩兩的坐在那裡竊竊私語,就把張良叫過來問:“他們在談論什麼事情?”

張良故意誇張的說:“他們在計劃謀反。”

劉邦聽了大驚,說道:“天下剛定,他們為何還要謀反。”

張良便說:“這些人從平常百姓的時候就開始跟了您,也是這些人幫助您打了天下,現在您做了天子,受封的卻只是自己平時喜愛的人,而誅殺的都是平時仇恨的,而朝中的土地以及官位都有限,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追究他們以前的過失會被殺掉,所以才商量謀反的事情。”

劉邦當時都愣住了,忙問張良:“那應該怎麼辦呢?”

張良就說:“您平時最恨的人是誰?”

劉邦說:“是雍齒。”

張良就說:“那您就封賞雍齒,其他人見您痛恨的大臣都被封賞,自然也就安心了。”

於是,劉邦擺酒設宴,對雍齒進行封賞,其他大臣見了之後皆大歡喜,再也沒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而張良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就是以辯證法為核心的智慧,從平常人不易察覺的地方著手。

如果按照人之常情來說,一個人身居高位時,不會對於自己所厭惡的人有所眷顧,但是當你真正這樣去做的時候,反而會達到自己意想不到的結果,這一切都是以辯證思維為核心所帶來的智慧。

《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忙處事為,常向閒中先檢點;動時念想,預從靜裡密操持;青天白日處節義,自暗室屋漏處培來;旋轉乾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操出。

意思就是說:在忙碌的時候做的事情,要在閒下來的時候再仔細審查一番,首先做到自我檢點;在行動之時出現的念頭和想法,要在清靜的時候嚴格的再重新思考一下再去辦;青天白日中表現出來的節操和行為,通常都是獨居暗室之中培養出來的;而扭轉乾坤的智慧方略,都是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心態中磨練出來的。

偉大的智慧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養成謹慎性格所帶來的結果,那些高於常人的成就也都是以常人無法察覺的智慧之中所培養出來的智慧。

所以,換一種角度,勘察世人不易察覺的地方,在世人所認為無用的地方找到真正有用的道理,才是培養智慧的方式。

這才是避免人生犯錯,積累人生福澤的智慧根源。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任來虎 | 秦腔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