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亞歲,可見其重要性。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就已經用土圭測量日影,測定出了冬至的時間,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天,日出最晚,日落最早,日照時間最短,所以過了這天,每天日照都要長一點。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北方要吃餃子,(餃子出現在了北方的各種重大節日裡),南方吃湯圓。
嬌兒——餃子。據說是神醫張仲景的發明。因為在冬至前後,缺衣少藥的老百姓長長會凍傷,所以張仲景帶著他的弟子,做了祛寒湯——把羊肉切碎加上胡椒等,做成的湯,羊肉,性溫,它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但是要比豬肉貴很多,本著對食物的多次利用,張仲景又會把羊肉撈起來加上中藥,和上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食物,就是嬌兒,餃子。
後來又有的說,冬至不吃肉,凍掉腳趾頭,反正除了吃,現代人似乎想不起來冬至的重要性了。
其實,冬至是古代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二十四節氣裡的扛把子。
唐宋的時候,這是一個特別大的節日,普通人都要穿著好衣服,奔走相告,串門訪親。
到了明清的時候它是一個普通的節日,可是皇帝也依然會在冬至這天祭天祈福。
北京1420年所建的天壇,冬至正午,陽光會照亮皇穹宇裡的皇天上帝牌位。同樣也會照亮太和殿和乾清宮裡的牌匾,現在主要能看到的是乾清宮裡的正大光明匾和下面的五條金龍逐次被點亮。
正大光明匾
說說冬至的主場天壇:
圜丘壇
天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祭天,皇帝向天父年終總結,述職報告,祈禱明年好運之所,不然為什麼叫天壇。
皇帝來祭天之前還要齋戒三天。這一天,皇帝起得比雞早,日出前7刻,也就是摸著黑就起來了。5點多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沐浴更衣,換上跟藍天一樣顏色的禮服,直接上圜丘壇開始祭天大典,然後7:30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整個儀式,回紫禁城。
回去之後,還要在太和殿裡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因為到了明清,太和殿那個大殿,只有大典的時候才用,其他的時候上朝不是在太和門就是在乾清門,總之都是東冷夏熱的地方。
宮裡從這天開始畫《九九消寒圖》,畫一棵素梅樹,上有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從冬至數九開始到九九數盡,每天用顏色筆染一個花瓣,當然顏色要根據這一天的天氣情況而更換,如此八十一天下來,填滿了色彩,有點像之前暖心的手繪曼陀羅。
可是到了現在,冬至幾乎不再是一個節日。
曾經的頂流淪落至今,甚至還不如清明,端午。這是為什麼呢?沒有人說得清。大概是西方的聖誕節也在這幾天,聖誕再過幾天就是新年元旦。曾經的頂流節日可能就是被西方的文化逐漸沖淡了吧。
今天,除了吃吃吃,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好好祈福,希望來年更美好,至少再怎麼也不會比這庚子年更差了,陰氣至極,陽氣萌生,一切都會好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