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是一年中北半球黑夜最長、白晝最短的一天。
自此後則白晝漸長、黑夜漸短了。
一
古語云:冬至大如年,所以又稱“亞歲”。
在北方,這天起就算是進“九”了。
“一九”開始,民間有描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
可能是因為古代禦寒保暖條件較為簡陋,漫長寒冬也被視為對生產、生活的威脅和懲罰,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情緒。為捱過漫長冬天,人們便發明“畫九”的方法打發時間,緩解酷寒威脅下的心理危機。
徐珂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記載:
“ 宣宗 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
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用雙鉤描紅——“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繁體字剛好八十一畫),每天一筆,向著春天前進,正是出於人們對於春天的渴望和念想。
這種方格消寒圖是記載進九後天氣陰晴的“日曆”,每格九個圓圈,代表九天,一天塗一個: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人們寄望於它,卜來年豐欠。
邊畫邊念《九九歌》,最有滋味: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最好看的還得說梅花消寒圖。
劉侗於奕正 在《帝京景物略·春場》記載:
“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農耕社會之浪漫,商業社會的我們望塵莫及有沒有?
二
每當冬至,都會想起唐代白居易這首詩《冬至夜懷湘靈》: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大意是,冬至這天的黑夜裡,格外想念你——你的美麗,我再也無緣得見;被窩冰冷,一個人只能哆哆嗦嗦地躺著。
漫漫長夜,為什麼你我都被相思煎熬,卻只落得了一個孤獨而臥的下場呢,這讓我們情何以堪?
——據說這首詩為老白是一個流氓的鐵證。
白居易少年時,父親在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做官,他得以結識鄰家女孩湘靈,二人青梅竹馬、兩情相悅。
他的詩《鄰女》,寫十五歲湘靈的活潑美好: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然而白居易的母親重視門第相對,反對二人相戀。
於是他發奮讀書,想著中舉後可以向母親爭取這段婚姻。
結果金榜題名後母親更加反對了,老白暗搓搓地反抗到三十七歲,才和別人成親。
還好,兩人在晚年時,得以重逢了一次,老白念念不忘又寫了一首《逢舊》:
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
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老白這樣的天賦異稟,初戀也蠻慘的。
三
老白還有一首冬詩很動人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綠蟻新醅酒”,酒是綠的。
“紅泥小火爐”,紅泥爐子和火苗都是紅的。
“晚來天欲雪”,“晚來”,天是黑的。
雪雖然還沒有下,但你能想象,它是白的。
“綠蟻新醅酒”,新釀的酒上面浮著一層綠色泡沫,像一群小螞蟻一樣,這層泡沫在逐漸散去,是動的。
“紅泥小火爐”,紅泥爐是靜的,但它生了火,紅色的火苗在跳動,是動的。
“晚來天欲雪”,暮色四合,鳥已歸巢,天地都籠罩在一片靜謐之中。
但天欲雪——天地之間,雪花就要飛起來了,還是動的。
“能飲一杯無”呢,此時此刻,老白心動了。
可能還在路程中,雪已經下起來了,朋友也會踏雪前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就出來了。
就在這些色彩、動靜、情感之間,人的眼睛亮了,心開了。
白居易的酒和唐朝其他詩人的酒不一樣。
李白喝的是什麼酒?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的酒是豪酒。
杜甫呢,據說在杜甫的詩裡,提到酒的頻率比李白還高。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杜甫喝的是悶酒。
白居易呢,白居易喝閒酒。
“綠蟻新醅酒”,酒可能就是自家釀的,還泛著綠色的泡沫。
他喝酒的地方,既不是李白的大酒樓,也不是杜甫的小酒館。
他想喝酒的時候,就在自己家裡,隨便叫一個住得近的朋友,可能只是一個跟自己年紀相仿、情趣相投的老頭兒,對著小火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何等閒適!
人活一世,總有春有冬,有很多風雪去面對。
可以的話,我們也在冬天溫一杯酒,寫幾句詩,尋個老朋友聊聊天,找回屬於自己的閒適、溫暖和力量。
來自 在雲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