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
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
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陽氣始至。
古人形容冬至: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
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是“數九寒天”的開始之日,
從冬至這天起,就開始“進九”,
天氣將越來越寒冷。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
此時陽氣雖已生長,
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
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
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決。
三候水泉動。
由於陽氣初生,
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史話
冬至曾是正月新年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立的一個節氣。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
在洛邑測得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
就定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這就是冬至。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
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
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
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古人重視冬至
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
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
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大吉之日。
所以,一些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
往往選在冬至。
冬至又被稱作“小年”,
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
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漢代過冬至:
官員放假,互相“拜冬”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
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
稱“賀冬”。
官員例行放假,官員之間互相道賀,
是為”拜冬“。
在漢代,“冬至”作為大節,
官吏有五天假期。
《後漢書》中記載:
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
邊塞閉關,商旅停業,
親朋各以美食相贈,
相互拜訪,
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魏晉南北朝時,
在冬至這天,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
唐宋過冬至:祭天祀祖
唐宋時,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
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
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拜節。
唐宋時,
冬至放假七天,比漢代還多兩天。
漲知識~
冬至日在北宋時地位甚高,根據《東京夢華錄》的描述, 最貧窮困頓之人,亦要在這天更換新衣,無論是傾家蕩產去買,還是出門跟人假借。
這一天,除了穿新衣、享美食,百姓還要祭祀先人,然後去參加政府專為冬至而開放的民間賭博,小朋友在街頭巷尾傳唱著《數九歌》。
蘇轍在《冬至日作》一詩中說:
似聞錢重薪炭輕,
今年九九不難數。
“冬至大如年”
有一種說法叫“冬至大於年”。
其一是歷代都重視冬至。
從周朝開始,冬至是正月新年,
因而備受重視。
漢代時,冬至是大節。
歷代經常將冬至節與年節相提並論。
《清嘉錄》則直言:“冬至大如年”。
其二是冬至離年近了。
冬至是新年前的最後一個大節,
冬至到了,預示著新年也快到了。
至今,廣東等地
依舊流傳著“冬大過年”的說法。
冬至食俗
冬至這天,正是天氣日漸嚴寒的時候,我國人民互相問候,並透過吃熱食來慶賀冬至,可以達到禦寒的目的。
一般北方多是吃餃子、喝羊肉湯,而南方多是吃湯圓,祭祀祖先。各地有不同的風俗和飲食,不可同一而論。
漲知識~
冬至日,北方多吃餃子,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冷的冬天,看見不少鄉親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
再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矯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廣東等地:吃湯圓
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做湯圓、宰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冬至吃湯圓是很多廣州人小時候的回憶。
“母親在冬至一般需要起早搓粉,每人都需吃幾個肉包或一碗糖心丸才出門。每到這時,我們才知道冬至又到了。”
梅州客家:羊肉
在冬至吃羊肉是梅州客家人的傳統,這與天氣寒冷有關。客家吃的羊肉是燉的,放藥材,這是甜口的,還有放姜去燜,那是鹹口的。
江南水鄉: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安徽合肥: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
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臺灣:九層糕祭祖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山東滕州:羊肉湯
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漲知識~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寧波:番薯湯果
番薯湯果是寧波人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
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北京:餛飩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過去北京有冬至吃餛飩的說法,餛飩這類象徵團圓的食物可謂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選。
冬至各地飲食風俗不一而論,
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嚮往,
全國人民都是一樣的。
冬至養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
多食溫補少食寒涼
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溫熱食物來保護脾腎,吃飯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養生“冬藏”。天氣寒冷時,最好還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避免寒氣的侵入。
冬至寄語
一念冬來,一念雪落
從今千萬日,此日又初長
冬至,深冬的問候
落了誰的心間
安了誰的溫暖
天寒素手冷,要記得添衣保暖
歲月匆匆,料峭又一冬
一年之末,最是想家時候
冬至日,給親朋好友寄去問候
遙表一份牽念,道一聲祝福
聽一口鄉音的溫暖,感受餃子的溫度
雙耳不會被冬日咬斷......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冬至,祝安康!